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述而不作乃高士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9-14 08:23作者:章祖安来源:美术报

陆维钊《中国书法》手稿

 

  ■章祖安

 

  陆维钊先生这样的学者、艺术家与名教授,按时风揣度,应该著作等身。然而陆先生却是个例外,他似乎没有留下自己的“专著”,这与他大学时的老师辈有直接的关系,也有自身的特殊原因。南高师时,陆先生与同学王焕镳所佩服的老师王伯沆(名瀣,1871—1944)先生,就没有留下著作,只留下一部《红楼梦批校》。

 

  南高诸师中,陆先生最亲近吴瞿安(名梅,1884—1939)先生,可以称得上瞿安的得意门生。瞿安先生有魏晋风度,时或雇一大船,叫上一批学生,度曲唱和,吹吹打打,陆先生吹笛为昆曲伴奏,师生们其乐融融,“不知东方之既白”。《陆维钊诗词选》中载有散曲,是瞿安所授的结果,这在擅长诗词的学者中是极少见的。

 

  王伯沆讲学有魏晋风度,是静态的;吴瞿安带领学生弦歌悠游于舟上,是动态的魏晋风度,这些都可在《世说新语》中找到类似的例子。经如此众多的大师(还有柳翼谋、竺藕舫诸先生)熏陶、亲炙,陆先生实在太幸运了,而他最钟情于吴先生。

 

  又譬如讲到马一浮先生,陆维钊、王焕镳二师均言:如果不是抗日战争期间,浙大竺可桢校长请马老讲授国学,也不会有马老的《泰和宜山会语》。马老的文章大多是别人请他写的序言或整齐故事之作,也就是“述而不作”占了极大部分。我现在看到两个出版社先后出版的《马一浮先生全集》,果然如此。

 

  我长期从游微昭师,以下两点感受最深:

 

  其一,陆先生眼界太高,认为前人已经说得很完整了,自己没什么好说的,不再画蛇添足。其二,接受了协助叶恭绰先生编纂《全清词钞》的任务。陆先生非常守信义、重然诺,几乎把教学工作的业余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其中,除书画爱好外,更无心再去搞著作。

 

  然而,陆先生毕竟还是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专著,这就是20世纪40年代撰写的《中国书法》,1948年6月由华夏图书出版公司印行,作为“现代文库第二辑”丛书的其中一本。1986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改名《书法述要》“重印”(该本依据的是《中国书法》手稿底本),添加了由我整理的陆先生60年代初期的授课笔记,附加《如何鉴别一般墨品》短文。它看起来像一本小册子,经过时间的检验,此著真正当得起“经典”之称。而当年正式出版本庋藏多年,隐而不见。

 

  《中国书法》此书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书法最基本的内核,主要观点如下:起首那句“中国文字,因其各个单体自身之笔画错综复杂,而单体与单体间之距离配搭,又变化綦多,在实用上,欲求其妥帖匀整调和,就产生了书法的研究”。这是最重要的基础,此其一。二是书法的美术性,综述结构、笔顺、布局、运笔、笔毛、使墨、形貌等,赋予书法“美术”特性,在品鉴学习中“将一般人娱乐上之低级趣味,转移至于高级”。三是学书可修养身心,“紧张之心绪,为之松弛,疲劳之精神,借以调节”,绝无不良副作用。四是借书法而进入学问,“以引起学问上之兴趣”。五是学书两大天赋条件:心灵的、肌肉的,尤其强调“想像力之高下”是决定书家成就的关键因素。六是因材施教。后述四种书体、各种风格类型、魏碑与唐碑区别等,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了中国书法史与风格流派。关于想像力不妨再阅读一下原文:“而或者以为碑板损蚀,不易审辨,殊不知在此模糊之中,正寓考验之法。想像力强者,不但于模糊不生障碍,且因之加以自心之新意,入于创造之一途。正如薄雾笼晴,楼台山水,可有种种想象,使文家、诗家、画家,起无穷之幻觉,此则临摹之最高境界也。”想像力应建立在坚实的基本功之上,这就不再多说了。

 

  至于我整理的《书法的欣赏(提纲)》一文,更有两个突出观点:一是书法最高层次为表现“生命感”,“可比之为有生命的东西(人为代表,树之硬、石之稳,皆拟人)的姿态、活动、精神、品性的美”。二是书法要表现复杂的感觉的美,“复杂的辩证的趣味之重要”“美的感觉愈多愈好”“美的感觉相反相成”,推崇“王羲之一种字有几种风味”,同时告诫学书者要防止副作用恶性发展,如“笔力硬而至于生硬无情,只求表面的力。装法新而至于违反情理”等,遗憾的是如今许多版本将“装”硬改为“章”,失却装腔作势、装扮之本意。

 

  《中国书法》虽然简略,却已经纲要式地建构起中国书法学体系。文中每一个论点均可发挥而写成一篇独立的文章,比如学魏与学唐、因材施教、由学书而进入学问……甚至已经讲到写手与刻手的问题等。70多年过去了,当今的书学理论,似乎都难以突破其论述范围,他的那句对我说的话——“将来的书法很可能坏在‘创新’上”,更是振聋发聩、直指时弊、不幸言中了。这岂不正是胡乱发挥想像力的恶性后果?

 

  价值永恒、常读常新,这就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