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当科技与艺术交织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5-18 09:33作者:张紫嫣来源:美术报

  ■张紫嫣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科学”和“艺术”始终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两种重要方式,也是人类对生活最高的感受形式与再现形式,但两者之间有本质的不同。科学追求事物的本质规律,习惯于以逻辑思维和抽象简化的符号对自然世界做出解释;艺术则以生命情感的律动为表现基础,常通过自身的审美经验,以生动且具体可感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感悟与观察。如今,我们步入信息数字化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新媒体产品和平台改变的同时,也滋生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20世纪60年代,伴随新兴多媒体交互技术和先锋艺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舞蹈艺术”应运而生。作为一种以数字化科技创作出的创意艺术作品,强调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其最鲜明的特质是在视觉呈现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实时性、交互性和体验性。它致力于提升整个系统与观者之间的互动,强化观众的审美体验。

  

  科技的高速发展势必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意识,为艺术作品呈现带来新变化。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让全民乃至全世界感受喜悦和感动的同时,更对冬奥会开闭幕式上科技和艺术的极致结合深受震撼,纷纷感叹于科技力量对“中国式浪漫”的演绎。《构建一朵雪花》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唯一的舞蹈表演。观众的视线被裸眼3D虚拟现实技术效果引导,飘落的雪花向场地中心汇聚,通过镜头的运镜,可以清晰地看到舞蹈演员们手捧的雪花中心写着来自不同国家代表团的名字。再以科技手段加持,以蒙太奇化的结构设计上演了橄榄枝护佑小雪花并将其编织成一朵属于人类的大雪花,晶莹剔透地在舞台上飘荡,使全场瞬间进入如诗般洁白纯净的意境。这场表演创意实践使科技和艺术的交织已然不再单纯处于跨界合作的状态,或者说不仅仅是科技参与舞蹈创作,而是两者极致的融合。我们发现,此时观者的视像焦点已经从舞蹈身体的本体语言开始逐渐向科技呈现,或者是向科技与舞蹈表演的互动上转移。

  

  自从多媒体艺术在上个世纪末进入世界舞台,围绕这一新型艺术形态的讨论就未曾停止。尤其进入本世纪,多媒体艺术发展迅猛,这不免会让我们开始思考其是否会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构成冲击。更有新媒体舞蹈作品开始尝试对舞者动作进行数据采集,再通过后期电脑制作对采集的动作自由重组和再造,最终实现“无舞者”的、奇幻的“屏幕上的舞蹈”表演。但是,舞蹈的唯一媒介就是身体,它需要通过肢体动作来塑造形象、表情达意,这也是舞蹈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最关键的因素。可当如此虚拟化的舞蹈直接取消舞者登场或者将舞者在舞台上的作用边缘化、模糊化时,舞者“活”的身体变为了灰白色的点和线,不仅改变了其动作的质感和风格表现,更颠覆了传统的观演模式。相较之下,仿佛赋予了“物”一种生命感,但却使人类本然的生命黯然失色。正因如此,这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是否能被定义为“舞蹈”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性。

  

  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成功实践,并没有被数据采集式的多媒体舞蹈表演新形式局限。以及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沉浸式”的“赏画舞台”,还有由B站、河南卫视联合出品的《舞千年》,均突破了新媒体交互表演的传统观念。尽管舞蹈《只此青绿》在春晚舞台上的表演时长仅有六分钟,但却在短暂的时间内营造出了中国传统美学圆融清逸的哲学意境。舞台中央驱动的圆盘装置时而交错旋转,时而同向移动,与时空交错的舞蹈叙事结构相呼应,舞台台口处裸眼3D技术的“水波”效果更是向观众展开了一幅动态的山水画卷,以一种“破圈式”的方式使舞蹈进入到了全新的艺术表演阶段。这是一次科技与艺术、理性与感性、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但同时更是当代审美和当代科学技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多样化的高科技不仅创造出了戏剧化的空间环境,更消弭了观众可能会因对舞蹈语汇的不熟知而导致的对艺术作品的“阅读”障碍,在科技与舞蹈融合的新境界中,观众能获得一种通感式的全新审美体验,由此达到精神与视听觉共同的享受和满足。

  

  如果说,科学代表人类对真理的向往,那么艺术就代表人类对审美的追求,前者的主要任务是超越人体的局限性,后者则关系到了人的精神世界。如今,随着我们的生活进入信息数字化时代,科技与艺术出现了某种微妙的整合趋势,不仅一次次地相遇、相互渗透,更是从跨界走向了交叉融合。其综合进程实际上也是人类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探索与期许。在滋长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对传统艺术的发展与创作提出了全新挑战。(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