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镇馆之宝”宋刻本《长短经》展出!上海图书馆东馆中的碑帖名品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11-01 14:51作者:李家丽来源:雅昌

  在上海图书馆的所有馆藏中,碑帖或许是最为耀眼的那一个门类。25万件历代碑帖拓片中,善本有3000余件。收藏品种几乎囊括了整部“中国碑刻史”。其数量之丰富,质量之高超,堪称“碑帖博物馆”。

  

  在新馆落成后,上海图书馆便辟出许多展厅用以陈列馆内收藏。在五楼的“石不语——碑帖艺术与建筑文化”的主题展区分为两间陈列室:里屋的碑帖传达了祈福为民的高远理想,外屋的碑帖则关注民间日常的生活。庙堂与江湖,高远与日常,远与近的切换,将观者拉入到历史的回流,窥探到碑帖的两个切面。

  

202211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0/82ccf5d95e62501102eeb5acb05ae0cf.jpeg

  

2022111

上海图书馆东馆展厅现场

  

  此外,上海图书馆还在七层“馆藏精品馆”,首展以“典册琳琅”为主题,系统展示从纸间书写到勒石传拓,从古代的雕版,活字印刷,再到近代的铅印、石印等技术更迭下的文化传播之路,从一个侧面呈现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0/49eac3898df84243fb7763acaa6ade1c.jpeg

上海图书馆东馆展厅现场

  

  东馆庞大的展出阵容中,在五楼展厅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在古籍与碑帖史上都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隋碑第一《龙藏寺碑》、不同版本的《九成宫醴泉铭》、北宋蔡襄《万安桥记》等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0/b87fce88dd2fae5af8c604c3847646f3.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0/7f4410e3901f8f1d7223fbdbbec3525a.jpeg

  

2022111

上海图书馆东馆展厅现场

  

  当然,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七楼展出的,堪称上海图书馆的“镇馆之宝”的宋刻本《长短经》。

  

● 宋刻本《长短经》的递藏路

  频繁的战乱,加上纸张不易保存,使得宋代刻印流传下来的书籍极少。因此,在古籍收藏中,“宋版本”地位十分重要,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而在“宋版书”里,则又以北宋刻印的书籍最为珍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0/16b4b00516a5eccb22464f9cdff16324.jpeg

宋刻本《长短经》所在展厅现场 ©上海图书馆

  

  此次展出的“镇馆之宝”《长短经》便是来自宋代的刻本。人们或许对《长短经》的作者赵蕤不太熟悉,但一定知道他的一个朋友——李白。李白对他极为推崇,曾跟随他学习纵横术,二人并称唐代的“蜀中二杰”,当时有“李白文章,趙蕤术数”的说法。

  

  不同于好友李白的积极入世,博于韬略、长于经世的赵蕤避世隐居,唐明皇多次想征他去朝廷里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了。赵蕤甘愿过着著述立说地平静日子。这部《长短经》便是他撰写的一部经世致用之书。

  

2022111

宋刻本《长短经》在展览现场 ©上海图书馆

  

  《长短经》是一部借鉴先秦至隋兴衰存亡,纵论“王霸机权正变长短之术”的杂家类书,多涉及权谋与驭人等内容。全书分文、霸纪、权议、杂说、兵权五类,汇集了儒家、法家、道家甚至阴阳五行等各家的说法,与战国纵横家的思想颇为类似。卷端题“长短经卷第一”。卷首有赵蕤《儒门经济长短经序》,署“梓州郪县长平山安昌岩草莽臣赵蕤撰”。全书共九卷六十四篇,《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该书“原出于纵横家,主于因时制变,综覈事功,不免为杂霸之学”。

  

  那么,这部经卷为何称之为《长短经》呢?

  

202211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0/083187ea290c9d80975bc706a66a41db.jpeg

宋刻本《长短经》内页 ©上海图书馆

  

  古人将古籍按内容区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类,“经”为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为史书,即正史;“子”为先秦百家著作;“集”为文集,即诗词汇编。《长短经》,顾名思义,便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按照《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说法,其“长短”之名的由来,是因为“辨析事势,其源盖出于纵横家”。纵横家与长短说自西汉时便密不可分。西汉时称纵横之说为“长短说”,长说、短说和一纵一横含义相同,都是说纵横之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去说服对方的一种方法,十分贴近现实。也就是说,《长短经》中的内容便包含了不同层面的致世哲学。

  

  此次展出的《长短经》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版本,也是宋刻孤本。为避宋真宗的“恒”字,书中镌有“杭州净戒院新印”、“净戒院印”的刊记。虽然曾在宋代被刊刻,但这部书在元、明代很少现世,几乎未曾出现翻刻及抄本,直到清代才有人将它刻入丛书。

  

2022111

  

2022111

宋刻本《长短经》乾隆御题 ©上海图书馆

  

  《长短经》曾在清初为徐乾学传是楼旧藏,后传至励守谦,当时正值乾隆诏修《四库全书》,作为《四库全书》的编修,励守谦以馆臣的身份进献书籍,这部书就是他所献书籍的其中之一。我们这位十分喜爱“盖戳”的乾隆帝,当然也不会“放过”这本稀世孤本。他于乾隆三十九年在《长短经》上题下了四首绝句。

  

2022111

书页中,翰林院编修励守谦字样 ©上海图书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35c987a55fd91432f073041bdacf58fc.png

宋刻本《长短经》内页 ©上海图书馆

  

  清光绪十三年,《长短经》为翁同龢购得。他赞叹这本书“宋刻之极佳者”,但书商却开价八百金,翁同龢最后以三百五十金“巨资”购得。此后,这部书便一直珍藏在翁氏家族之中。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翁同龢后嗣翁万戈旅居美国,将包括《长短经》在内的一批古籍善本也带了过去。2000年,翁万戈转让这部书,《长短经》才落叶归根,回到了祖国,入藏上海图书馆。

  

  千年流传,辗转漂泊,《长短经》重回故国,想必亦算是得其所吧。

  

● 隋碑第一《龙藏寺碑》

2022111

《龙藏寺碑》在展览现场

  

  本次展出的《龙藏寺碑》是清初黄云旧藏的明初拓“张公礼未泐本”,是传世年代最早、存字最多之本。该碑于隋开皇六年(586),隋恒州刺史鄂国公王孝仙,奉命为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造龙藏寺而刻立。张公礼撰,无书者姓名。碑现存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关于此碑的作者,历代文人曾展开过无数的猜测和想象,欧阳修便认为撰者即碑末署名的张公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0/8452f619bff01da6345f09c89a6e43b8.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0/f9785a23b5919468aa18fba97385c70e.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0/f9785a23b5919468aa18fba97385c70e.jpeg

《龙藏寺碑》局部

  

  它不仅高大庄严,而且书法艺术上被誉为“隋碑第一”,是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文献。碑文从崇佛下笔,既谈了修行的途径,又驳斥佛乃虚妄之说,最后还描写了恒州刺史王孝仙奉命改建龙藏寺的故事。全碑阳30行,行50字,约1500字,碑阴题名五列,左侧题名三列。其书法瘦劲宽博,方整有致,具有生涩古朴之美,古拙幽深之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颂曰:“《藏龙寺》足继右军,皆于平正通达之中,迷离变化而不可思议……逊其淡远之神,而体势更纯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0/018dab88a1278a6114b858c12baafa29.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0/018dab88a1278a6114b858c12baafa29.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0/d2fe9b49ffa1eb6381d1aa639796fa13.jpeg

《龙藏寺碑》局部

  

  《龙藏寺碑》它上承南北朝余风,下开初唐书法诸家先河,被康有为誉为“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国只有3块,以这块记录了历史的碑最完整。 隋朝虽较短,可是在文化上作出了新的成就。隋朝承袭了魏晋的馀风和六朝的风格,理清了书法用笔与结体之理,作了一番大加工,篆、隶销声匿迹,惟独楷书盛行于世,楷书成为一种极其规范化的标准书体,它开创唐朝正书的先河,对唐朝写正楷的一派影响最深。有人说它为《九成宫》、《孔子庙堂碑》开了先河,有人说此碑为褚遂良、薛稷书法风格作了铺陈。可以说唐代书风在此已初露端倪,唐代书法是隋朝书法的直接承传。

  

●“天下第一楷书”《九成宫醴泉铭》

2022111

《九成宫醴泉铭》在展览现场

  

  唐贞观五年(631),太宗皇帝李世民命令修复隋文帝之仁寿宫,后改名为九成宫。第二年,太宗皇帝来到九成宫避暑,在游览宫中台观之时,偶然发现一汪清泉,欣喜之余,便下令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写,于贞观六年(632)刻碑。当时的欧阳询已经76岁了,书法功力十分深厚的他又是奉敇而作,自然十分用心。《九成宫醴泉铭》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此铭笔力刚劲清秀,结体险绝瘦峻,既得北碑方正峻利之势,又有南帖风姿秀雅之韵,故历代推为学书之正途、初学之典范。诸如“正书第一“唐楷之冠”“翰墨之冠”“楷书之极则”等美誉纷至沓来。后世科举考试写字的取法都以欧体为考卷之准绳,足见此书影响力之深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0/d63b1bdfe50a623a07e99af5a1a1856b.jpeg

《九成宫醴泉铭》全碑拓片

  

  值得一提的事,《九成宫醴泉铭》不仅是一部书法碑帖,它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此外,九成宫的建设也反映了贞观年间的建筑方针和设计理念。“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虽然尘封已久,九成宫醴泉铭所记载的工程建设理念在现代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0/a378d79931d31adc0f7ee41b559d9ade.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0/212abb580da435ba11be945859a930e1.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0/cf1564fad3c18c42c5915d46961664c0.jpeg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令人遗憾的是,立碑未久,即为爱好欧书者捶拓,拓本当时已不易得。其后年经代远,捶拓者纷至沓来,碑字乃损泐漫漶。所以,碑石因年久风化,加之捶拓过多,断损严重,并经后人多次开凿,浅者深之,疲者肥之;久而久之,几乎无一笔不凿,以致笔画枯疲,锋芒全失。现碑座已经破损,碑首与碑身一体,存于陕西麟游县博物馆。

  

  《九成宫醴泉铭》有许多拓本,除了此次展出的拓本外,还有宋拓明驸马李祺本,清初高氏重新装裱。1956年,张明善将其捐献给国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北宋蔡襄《万安桥记》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横亘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洛阳镇洛阳江上。由于洛阳江入海口过去称为万安渡口,所以当地人又称洛阳桥为万安桥。洛阳桥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倡建,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开始动工,历6年8个月竣工。桥建在江海交汇处,水阔浪急,工程非常艰巨。当时的劳动人民创造“筏型基础”来建造桥墩,并发明了“殖蛎固基”,以固桥基。使往来行旅“去舟而徒,易危为安”(碑文语)。

  

2022111

北宋蔡襄《万安桥记》在展览现场

  

  洛阳桥规模宏伟,原长1200米,阔5米许,桥墩46座,桥栏柱500根,石狮28只,石亭7座,石塔5座。现存桥长834米、宽7米。残存船形桥墩31座。洛阳桥附属文物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桥南的“忠惠蔡公祠”内,蔡襄自撰亲书的《万安桥记》碑,此碑不仅书法端庄沉着,而且文字精炼,工刻细致,誉为文、书、镌“三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0/375dc75ffd26ac4b5244b0043961311e.jpeg

《万安桥记》局部

  

  此次展出的《万安桥记》便是这件。《万安桥记》全文共153字,用楷体书写,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分刻在两石碑上,每碑高2.89米,宽1.46米,厚0.3米,碑字分为6行,每字长18厘米,宽15厘米,现存碑刻有二,一为损毁后,于1963年摹拟原作重刻;另一为北宋原刻,原露天崖刻于岸左,宣和间(1119-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后为知州的蔡襄曾孙蔡桓拓本重刻立于祠内。《万安桥记》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e764563bc5d0ff8da0afa64b8611029a.png

《万安桥记》局部

  

  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蔡襄不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总体上看,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键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

  

  尽管蔡襄书法宋朝举国上下都十分珍惜,但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 ,所以传世作品较少。今日能在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展览中一睹真颜,不得不说是一件幸事。

  

【后记】

  “石不语”,那些在历史中被刻印在石头上的文字,以无言的姿态,在千百年中无言地诉说着。在其中,我们看到那些亘古不变的朴素日常,看到身居庙堂的高远理想,看到碑帖那由黑与白演绎出的动人心魄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