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任伯年吴昌硕王震合作《缶翁行看子图》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3-03-13 11:46作者:李笙清来源:收藏快报

任伯年、王震、吴昌《缶翁行看子图》轴(见图),纸本,设色,纵120、横50厘米

  

  ■湖北武汉 李笙清

  

  辛丑暮春,参观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的“金石力·草本心——吴昌硕与上海”展览时,一幅师徒合璧的画作深深吸引住我的视线,一股文人画家之间穿越岁月时空的真挚友情充盈于画轴之上,让我驻足凝眸,久久不忍离去。

  

  这幅《缶翁行看子图》轴(见图),纸本,设色,纵120、横50厘米,由任伯年、王震、吴昌硕三位“海上画派”重要画家合璧而成,其间穿越了近20年的时光。画幅右上的王震题跋,诠释了其在墨竹画上合璧补绘吴昌硕小像的缘由:“修竹数竿,任先生遗画,清风习习,亟貌缶翁于其中。距先生落墨时已廿易寒暑矣,回首师门,清泪盈眶。甲寅秋七月客春申浦上王震谨记。”钤朱文“一亭”印。画上没有作者题款,只在右下角钤一枚“颐颐草堂”朱文印,“颐颐草堂”为任伯年画室名,故刻有此印。画幅左侧中下空白处有吴昌硕所题跋诗、跋文,诗曰:“岂敢侪嵇阮,清风满竹林。天心容月抱,老态作书淫。醉合吞湖海,愁真贯古今。为谁南斗倚,秋兴不须吟。”诗后的题跋讲述了吴昌硕与任伯年、王一亭三人之间亦师亦友的亲密友情:“画中之竹,廿年前伯年先生所作,一亭王君为余画像其中,呼之欲出。一亭予友也,先生(即任伯年)在师友之间也,道所在而缘亦随之。甲寅秋七月老缶题记,时年七十有一。”

  

  这幅画的始作者为任伯年,当初只绘有数竿墨竹,虚写木叶以烘托场景。1914年,即任伯年去世近20年后,其女任霞将这幅画赠给任伯年弟子王震。是年七月,王震在画上补绘吴昌硕小像,睹画思人,遂在题跋中书有“回首师门,清泪盈眶”之语。画面上,截取几竿挺拔生长的修竹中上部分,墨色淋漓,富有生气。王震补绘之吴昌硕人物小像正面立于修竹之后,身着长衫,手持芭蕉扇,面目慈祥,几茎髯须飘拂,神情专注,正凝眸平视眼前修竹,似有所悟。作者主要着墨于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画细腻,头实脚虚,将小像巧妙地设计为面对修竹,可谓别出心裁。吴昌硕以“诗、书、画、印”兼长著称,书法富有金石气韵。在这幅画上,吴昌硕也许是思念任伯年,兴致勃勃地题诗、跋文,长达100余字,五纵排列而毫不拥挤滞塞,凝练遒劲,貌拙气酣,左低右高,参差有致。整幅作品画简意深,人物纳凉观竹的意趣跃然纸上,两侧书法文字相对烘托,尤其是“岂敢侪嵇阮,清风满竹林”的诗句,引用自三国时期嵇康、阮籍诗文齐名、友情弥笃的典故,顿时将画意延伸到更高、更远的境界。

  

  1883年,40岁的吴昌硕与年长他4岁的任伯年相识于上海,曾久居任家,得诸多指导。二人都是性情率真之人,一见如故,从此相互来往,探讨书画艺术,遂成莫逆之交。任伯年曾为吴昌硕绘《芜菁亭长小像》《棕荫纳凉图》《酸寒尉像》《蕉荫纳凉图》等多幅作品,吴昌硕深感其情,以任为知心师友。任伯年去世时,吴昌硕悲从中来,泼墨挥毫,撰联“北苑千秋人,汉石隋泥同不朽;西风两行泪,水痕墨气失知音”以哭之,上联评论任之艺术成就,下联倾诉吴对任的追慕与哀思,可见二人友情之深。

  

  王震(1867—1938),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梅花馆主、海云楼主,法名觉器。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生于上海。早年学画,得到海派名家徐小仓指点,后师从任伯年,画艺大进,成为海上画派名家。王震还兼具实业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宗教界名士等多重身份,对促进海派书画艺术的繁荣发展及对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王震为任伯年弟子,又与年长自己23岁的吴昌硕结为忘年之交,曾自谓“四十后,与安吉吴先生论画敲诗无虚日”,二人切磋艺术,在沪上留下“王画吴题”“海上双璧”的佳话,吴曾以诗句“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赠王,故吴氏在题跋中将王视为“一亭予友也……道所在而缘亦随之”的艺术挚友。任、王、吴三人关系亦师亦友,在这幅穿越时空多年的师友遗作上联袂合璧,充满美好旨趣。从王、吴二人题跋落款时间“甲寅秋七月”来看,二人补绘、题跋应该在同一时间接力完成。

  

  此作集海派三位重要画家书画艺术于一体,画面立意美好,主题鲜明突出,设色明净淡雅,格调明快温馨。墨竹瘦挺直立,枝节苍劲有力,竹叶纷披自然。用笔劲健洒脱,兼工带写,颇见功力;用墨简逸放纵,纯以焦墨钩骨,浓墨写叶,虚实相间,浓淡相生,景物虽少而意境深邃。人物小像笔墨虽不多,但刻画细腻,形象生动逼真,线条简练沉着,加上清逸脱俗的书法文字映衬,与墨竹已形成浑然一体的自然物象,一股艺术友情的气息充盈其间,令人为之叹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