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出世隐逸的人生观照——清代石谿《幽栖云居图》赏析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3-01-07 11:55作者:周安庆来源:收藏快报

图1 清代石谿《幽栖云居图》

  

清代石谿《幽栖图》.jpg

图2 清代石谿《幽栖图》

  

  ■江苏南京 周安庆

  

  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石谿(1612—1683,一说卒于1692年等)俗姓刘,法名髡残,字石谿(亦作“溪”),一字介丘,号白秃、残道者、电住道人等,明末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石谿自幼聪颖好学,“性直硬如五石弓,寡交识”,不善言辞,少时便身体有疾,生活道路坎坷悲苦,个人经历富有传奇、神秘色彩。明清之际社会动荡,他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出家为僧,云游四方。

  

  清初顺治十一年(1654),43岁的石谿开始寓居文化古城金陵,曾在南郊大报恩寺参与校刻佛经,与六朝古都南京结下了难解之缘。时人周亮工在《读画录》卷二《石谿和尚》中记述,石谿“受衣钵于浪杖人(注:时为南京报恩寺住持),杖人深器之。以为其慧解处,莫能及也”。后来,石谿又到金陵南郊祖堂山幽栖寺习禅修身、兼研画理。大约在顺治十六年(1659)前后,石谿离开南京赴吴越地区寻师交友,继续参释究理,又曾客居于黄山,不断领略大自然风光,感受造化之神奇,这些均大大地开阔了个人心胸。石谿次年返回金陵,先驻于长干寺,继而又回到南郊祖堂山麓结茅独自幽居,继续潜心修禅礼佛,期间曾到过金陵栖霞寺和天龙古院,后来在寂寞和病痛折磨中终老于金陵。根据石谿生前遗嘱,他的骨灰被洒入南京北郊燕子矶附近的长江中。

  

  石谿在感悟禅韵、释理的过程中,妙得气韵画理。除与佛门僧人往来外,尝与顾炎武、程正揆、钱谦益、周亮工、龚贤、盛丹、孔尚任等文人或画家有过交往,个人画艺逐渐走向成熟。石谿毕生勤奋好学,学养弘硕高深,尤擅山水画。其山水画艺术绍承五代以降董源、巨然、荆浩、关仝、米芾父子等诸家,又受到明代画坛沈周、文徵明以及晚明董其昌等名师的影响,尤其崇尚“元代四家”中的黄公望、王蒙之笔墨画风。石谿师法客观自然,汲取造化之神奇,不断充实胸中丘壑,进一步丰富绘画题材创作,画艺名享当时,所作堪称“沉著痛快,以谨严胜”。友人程正揆诗赞石谿:“石公慧业力超乘,三百年来无此灯。入室山樵老黄鹤,同龛独许巨然僧。”清初文人周亮工对其十分感佩,赞誉“公品行、笔墨俱高出人一头地,所与交者遗逸数辈而已,绘事高明然不轻为人作,虽奉以兼金求其一笔,不可得也”。清初绘画理论家张庚评价他“工山水,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笔墨高古,设色精湛,诚元人之胜概也。此种笔法不见於世久矣!盖从蒲团上得来,所以不犹人也”。而清人邓显鹤则称石谿“天姿高妙,见解超脱,山水世推重之”。

  

  从石谿中年以后的传世作品来看,大都充满了比较强烈出世的诗画禅意,往往令人回味无穷。南京市江宁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石谿《幽栖云居图》(图1),纸本设色,纵29、横41.4厘米,创作年代不详,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石谿《幽栖图》(图2,纸本设色,纵20.5、横32.7厘米,大约创作于1660年以后),均堪称其遁入释门、修行于金陵幽栖寺时的人生写意画:

  

  该图近写临水岸边景致,坡石一带参树挺拔,杂木茂盛,房舍掩映其间;对岸呈现出的是中、远景,可见山峦逶迤起伏,坡丘草木葱郁,数间房舍沿着山脚逐一排开。两岸之间河水流淌不息,孤舟漂泊于水面,舟上一翁披蓑戴笠,正在静心垂钓……该图虽然仅摄取了一个山水局部景况,却隐隐呈现出疏旷寂寥的画外美感,让观者不禁联想起江山无尽的秀丽风景,一种超然脱俗、纤尘不染之态油然而生。石谿在该图左上侧行笔题曰:“卓荦伊人兴无数,垂竿漫入深山路。溪色犹然襟带间,仙客已入奚囊住。幽栖(寺)电住(道人)石溪残道者。”随后依次钤有阴文“石谿”、阳文“白秃”方印。画面右下侧另盖有两枚阴文印章,与上述题识相呼应。

  

  根据石谿的生平事略推测,他由黄山再赴金陵修行终老,《幽栖云居图》可能创作于1660年以后。该画款文提及的“幽栖(寺)”,位于金陵南郊牛首山支脉祖堂山阳麓。唐代贞观十七年(643),高僧法融于此构筑禅房面壁修炼。禅宗四祖道信前来交流,察觉法融智慧不凡,便向其传授中国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思想学识。由于当时五祖已传位给弘忍,道信遂特允法融创立禅宗分支“牛头宗”一脉,亦即史上所谓的“江表(注:即江南地区)牛头”。法融和禅宗四祖道信均被奉为“牛头宗”初祖,这一带便成了佛教“牛头宗”的发祥地和开教处。

  

  石谿在绘制《幽栖云居图》时,主要采用“平远法”和“一河两岸”式传统绘画布局,并且略带有“透视”技法感觉,构图繁中有简,远近呼应。笔墨苍浑恣肆,深厚华滋,浓淡枯湿兼具。画家以勾勒描写草木、房舍、孤舟等,而流动的河水与沉浸于垂钓中的钓翁,形成了动静对比呼应。画家以娴熟老到的披麻、解索等皴法表现山丘,秃笔与渴墨等并用,以水墨、浅绛、石青等层层敷染,还辅以浓墨点苔、补景提神等。所作设色精湛,墨色交融,浑然一体,于平凡、苍茂及凝重等中,凸显出幽深、秀雅和灵动之韵。如此清寂孤冷的画面,可谓气韵生动、意境隽永,艺术魅力不凡。

  

  这幅《幽栖云居图》不仅充溢着元人的笔墨意趣,而且也反映了此时石谿内心的丰沛情思。放怀于笔墨之外,画家笔下所呈现的山水精神和大千气象,由此亦可以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