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从绘画作品中看古代清明节是何景象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03-30 09:37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编者按】提起清明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扫墓祭祖,缅怀故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给清明节绘了一笔伤感的基调,而很少知道唐代诗人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及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等同样描述清明却轻松欢乐的诗词。


有民俗学者称,古代的清明节,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伤,还有万众踏青、郊游、戴柳、射柳、斗鸡、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等种种欢乐,可以说既是断魂之日,也是快乐嬉戏之日。下面请您跟小编一起从绘画作品中看看古代清明节是什么景象。


清明之日禁烟火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

清明前后,各地都有不少特色的寒食习俗。这个习俗源于什么呢?


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 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然而,介子推态度坚决,宁愿葬身火海。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唐代诗人王建的《寒食》有句“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说明了这一习俗。据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唐·内宴冷餐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唐代诗人张籍《寒食内宴》:“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来由。”所谓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据史料载,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等。因在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扫墓祭祖思先人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清明节扫墓祭祖已成为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唐·祭扫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黄泉不知生人泪,暮雨萧萧惆怅归。”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不仅有平头百姓,还有君王大臣,大家都要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清代扫墓图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正如宋代诗人高翥在《清明日对酒》描述的场景:“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


踏青郊游赏春光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虽然清明是一个追思先人的传统节日,但其民俗文化内涵并非只此一项。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旧时,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是非常盛大热闹的,当时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与祭祀平分秋色。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北朝·踏青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唐代诗人杜甫《寒食》诗有“田父皆要去,邻家闹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之句。不违,即不避,无忌讳;闹不违,意为无拘无束地嬉戏打闹。正如诗中所说,这天乡间父老都要参与这“闹不违”活动,就连鸡犬也乐而忘归。





宋代诗人吴惟信则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描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同是宋代的诗人程颢更有《郊行即事》一诗:“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这些都证实了郊游踏青已成为古代百姓的清明节首选活动之一。


习俗多样趣味足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

有民俗专家指出,除了郊游踏青,古代清明节民间还有打秋千、插柳、射柳、蹴鞠(踢球)、斗鸡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唐代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的句子,也说明清明节民间体育活动深入人心。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五代·荡秋千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打秋千(荡秋千)是从南北朝时开始流行的,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制成,后来逐步发展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打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


由于清明打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受大众喜爱。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清·卖柳条

“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唐代,人们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清明弄柳”这一传统习俗,在宋代达到了极致。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时清明节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柳条,时称“明眼”。所谓“明眼”并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驱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护家门,此时的柳枝与桃枝功能相近。


到了南宋,“清明弄柳”热度不减。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提到清明节日里的临安城(今杭州)时,用了这样文字:“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难怪宋人能写出“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的诗句。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唐·走马射箭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唐代诗人孟浩然作诗《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体现了射箭是清明时节古人热衷的项目。


西汉马王堆《导引图》上的蹴鞠


古代的足球游戏,是现代足球运动的前身。这是古代清明节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用来训练武士。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标为21号的图像中,“一个身穿灰色长袍的女子,折腰转体,一手向下。在她的脚下有一个略有残缺的红色球状物……这个图像,就是在蹴鞠。”


元·胡廷晖·宋太祖蹴鞠图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清代《房县志》卷十一记:“少年竞放风鸢,或走马较射,斗草踢球。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晋·斗鸡

“斗鸡芥翼争英雄,双距利刃逞威风。羽毛飞扬分胜负,终在纨绔欢乐中。”



斗鸡在战国时期已很盛行。《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免病居家……相随行斗鸡走狗。”寒食斗鸡在魏晋时尤盛。应瑒《斗鸡诗》中描写道:“二部分曹伍,群鸡焕以陈。双距解长,飞踊超敌伦。芥羽张金距,连战何缤纷。从朝至日夕,胜负尚难分。”


斗鸡的习俗到至唐代仍很盛,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可见,斗鸡之风不仅存在于民间,连皇上也乐在其中。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玩兴极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