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天咫偶闻》中的旧京书肆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7-21 08:00作者:元尚来源:善本古籍

关于清末民初那段时期的老北京旧书市场,少有人谈,虽然有一些私人笔记之类的东西里面多多少少记了一点,可是因为分散,不容易构成一幅完整的景象。清末民初人震钧的《天咫偶闻》,正好 弥补了这一缺憾。书中比较详细的记录了清末民初那段时期北京旧书市场的情况,里面有市场的分布,有市场的行情,有书目,更有淘书掌故。

书中对清末民初北京旧书市场的描述,总起来看,大要有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是旧书市场的分布和趋势,清末民初北京的旧书店铺,主要集中在隆福寺和琉璃厂。书中对内城隆福寺旧书店分布的情况,有这样的记载,“内城书肆均在隆福寺,旧有三槐堂、同立堂、宝书堂、天绘阁四家。同治中,同立堂歇业;光绪中,天绘阁改聚珍堂,今止此三家。三槐向多旧书,售主亦多,近则迥不如前。而‘宝书’、‘聚珍’二家,颇能争胜,然迩来旧书有甘井先竭之叹。价日增而益无觅处,内外城所通行者,新书而已。”看来北京旧书店的生意,从清代同治以后,就不是很好做了,而能够做下去的,也不是都只卖旧书,也卖新书。原因这里说的很清楚,旧书一个是价高,一个是很难寻找。而旧书店铺要想维持下去,也就只有以卖新书来补贴旧书了。旧书店最为集中的地儿,还是要数宣南的琉璃厂,李文藻有《琉璃厂书肆记》其中对于琉璃厂中的旧书店铺记述得很详细,条理很清楚,震钧说它叙次甚详,按照李文的记载,是完全可以绘制一份清末琉璃厂旧书店铺位置图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琉璃厂书肆记》。总之这些旧书店铺叫“堂”的多。虽然旧书店里面新书不少,可是在琉璃厂里还是可以淘到很有价值的旧书的,李氏在文章中就记录了他买到的旧书,如钞本《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芦蒲笔记》、《麈史》等。运气好的话还能够淘到宋刊本,如《温公书仪》。

第二是旧书价格奇高。老北京旧书价格的攀高,是有一个过程的,咸丰的时候,由于外乱的原因,许多人家的旧书,流散出来,甚至包括一些很有名的文人家里面的藏书,散落到了民间的旧书市场上,可这时候,有心思买书读的人很少,所以震钧说:“故直极贱,宋椠亦多。”同治的时候旧书稍稍涨了些价,但是终因买的人少,旧书价格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天咫偶闻》里面看,最起码从光绪初年开始上涨,其原因,震钧分析说,光绪初年“承平已久,士夫以风雅相尚,书乃大贵。于时南皮张孝达学使有《书目答问》之作,学者按图索骥,贾人饰椟卖珠。于是纸贵洛阳,声蜚日下,士夫踪迹,半在海王村矣。然其价亦不一,宋椠本计叶酬直,每叶三五钱。殿板以册计,每册一二两。康、乾旧板,每册五六钱。然如孙、钱、黄、顾诸丛书,价亦不下殿板也。此外新刻诸书,则视纸板之精粗,道途之远近以索直。大抵真字板较宋字赢十之三,连泗纸较竹纸亦赢十之三,道途之远较近者又赢十之三,于是同一新板,有倍价者矣。”从震钧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些情况来,一个是社会上的附庸风雅,一个是不仅旧书涨价,新书价格也跟风。

第三,书商的素质,这也是现在爱书人常常喜欢说起的,老北京旧书业的从业人员,对于旧书方面的知识和学问,确比单纯的打工者高出很多。书中说,大凡遇上对旧书很有研究的读书人,“精于鉴书,于某书凡有几刻,某刻最精,”他们往往常去请益,久而久之,许多旧书业的从业者,多成了这方面的专家。正是有这样的传统,才产生了后来为人称道的旧书业界专家孙殿起,雷梦水等。

收藏捡漏并不自今日始,震钧就为我们保留一则淘旧书捡漏的故事,“有人游西单牌楼小市,于乱书堆中得《大学》章句一本,买以当十钱数百文。为书贾所见,以十二千买之,装潢成册,竟售五十金,盖宋板也。”先是捡漏,赚了小钱,后是卖漏,错失了高倍增值的机会。捡漏一是要有眼力,二是要出于偶然,才有意思。

高阳在《忆唐鲁孙先生》一文中很是推崇此书,他说:“民国以来,谈掌故的巨擘,当推徐氏凌霄、一士昆仲,但专读燕京的遗闻轶事、风土人情者则必以震钧的《天咫偶闻》为之冠。”不仅如此,还很推崇震钧其人,誉之为“不仅是‘八旗才子’,实为‘八旗学人’。”(元尚)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