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观《天香楼藏帖》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7-23 15:47作者:胡圣宇来源:美术报

唐寅 天香楼藏帖——雨花台感昔

 

  ■胡圣宇

 

  碑的底色是黑色的,反射着冰冷的光,每块石碑因为镌刻了文字,就有了永恒的灵魂。

 

  在上虞博物馆,隔着橱窗玻璃,凝视《天香楼藏帖》。我不太懂书法,但站在碑廊间,分明感受到了一种震撼。我看到了祝允明草书《归舟即事》,狂放不羁,逸而能收,犹如醉翁舞剑,在跌宕起伏中寻求平衡;站在徐渭行草《煎茶七类》前,我似乎感到阵阵茶香扑鼻而来,这位孤傲淡泊的“青藤居士”,置身于幽静的石帆山下细品慢饮,颇有仙风道骨之韵;我领略了“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的儒雅韵致及其纯熟的书法功力,他的行楷《雨花台感昔》,雅逸娟秀,纤润清丽;我品味了成亲王用大楷书写的赵子固诗《古香詹事》,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皇家特有的尊贵之气。

 

  徘徊在幽静的碑廊间,一些石碑经时光百般磨砺,上面的字迹已模糊不清。一些石碑伤痕累累,有着一条又一条修补的印记。石碑在冷峻中记录了历史兴衰,见证了世事变迁。碑石原藏于浙东小镇上虞梁湖的天香楼,因原址遭废,碑石散落在荒郊野地,或做围墙或为路石,后经上虞文物管理部门搜集修复,尚存120块,2005年起陈列于上虞博物馆。

 

  品碑读句之间,我看到了天香楼主人王望霖对书法的挚爱。王望霖(1774—1836),字济苍,号石友,世居上虞梁湖。这些碑石,是王望霖请工匠将名家墨迹刻于碑石,汇集而成《天香楼藏帖》。碑刻于清嘉庆元年开始动工,至道光十五年甲子告竣,前后历时40年,共200余方。石碑规格基本一致,据介绍每块长76公分,宽35公分,厚9公分,用料都是上等的太湖石。《天香楼藏帖》收集了自元代至清嘉庆年间近百位书法家的墨宝真迹190幅。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古时,上虞地处偏僻,要完成这样一部高质量的碑帖,实在是非常不易,需要很多条件。首先集刻者必须衣食无忧,手头有足够的钱财可以搜集墨宝,一部碑帖的刻成,少则需要数年,多则数十年。还必须对书法作品精审的鉴定能力,使其价值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另外还需要有技艺精湛的刻工。

 

  但这些条件,对王望霖来说,并不太难。他有钱。据说王望霖出生时,梁湖王氏家族已经富甲一方,为当地名门望族,王望霖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他有才。少年时端庄聪慧,年长后博涉群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他也有机会。据载王望霖为太学士,熟读典籍,涉猎甚广,后捐了中书的官职,在宫廷任记载、缮写文书各项事务。因此,王望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接触到了许多秘不示人的皇家藏书。王望霖的姻弟杜煦是山阴著名的书法家、金石家,其弟杜丙杰、杜春生,合称杜氏三兄弟,都有藏书和金石嗜好。

 

  为完成《天香楼藏帖》,王望霖真是煞费苦心,几乎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和财力。王望霖家中收藏的墨宝,能用于碑刻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如他的曾祖益斋公所藏的徐渭《煎茶七类》。绝大部分是从皇宫借阅,通过钩摹的方法在真品上进行复制。今人将《天香楼藏帖》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书法真迹进行比对,证实《天香楼藏帖》中约有近一半的书法作品是源自皇宫。还有一部分是在朋友圈中,发掘有价值的书法作品。《刘梁合璧》的原迹书册就是其叔父王允中在京城搜集所得,特地请假返乡拿来给王望霖。再如明末清初书画家姜宸英所写的行楷六方,清代进士书法名家赵金简的楷书诗,都是王望霖通过借阅,才得以钩线入石。正如他在《天香楼藏帖》题跋上自述的那样:“余幼耽书法,每见名人墨迹,辄沉玩不置,可购者,谨贮之。其或什袭于友人,非我所得晨夕欣赏者,则借以双钩。”

 

  在古代,没有影印或复印技术。复制书法墨迹,只能采用钩摹的方法,就是用透明的薄纸蒙在原迹上进行钩描,并在钩线内填墨。再在纸背以朱砂等依样勾勒字的轮廓,然后覆于备刻的石头上。以石均匀砑磨,使朱砂粘于面上,据此可刻。

 

  书家在自然书写过程中,由于用笔的轻重缓急和提按顿挫,让书法变得更生动,而这些笔情墨趣,对以钎代笔、把石当纸的刻工而言,恰恰是最大的考验。刻工的水平直接影响书法神韵的表现。《天香楼藏帖》勒碑的刻工,主要为仁和人范圣传和山阴人杜煦,两人均为摹勒高手。当时工场的人数虽不多,然“金石相击之声,终岁悦耳”。工匠们屏气凝神地端坐在石块前面,揣摩着书法的神韵,在钎与石的碰撞下,就赋予了石块鲜活的生命。这部碑帖的质量被中国书法泰斗启功先生称为“碑刻艺术的典范”。

 

  凝视着这一块块石碑,仿佛感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力量在黑石白字间涌出,氤氲散开并激起千层洪流,涤荡着我的身心和灵魂。我从这些碑刻中,读出了一份坚韧与执着的力量。如果没有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如果没有对书法的那一份执着的痴迷,王望霖怎么可能与碑刻终生结缘,给后人留下如此蔚为大观的稀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