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赵孟頫《鹊华秋色》:明明比例失调,为什么却成了永恒的经典?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10-08 16:56来源:书画艺术收藏

  论及元朝大画家,第一个就属赵孟頫。因赵孟頫在书法上的造诣极高,其绘画作品也深受书法的影响。我们今天所讲的书画同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赵孟頫的影响的。

 

  在赵孟頫之前,书法是书法,绘画是绘画,由赵孟頫开始,以书法入画,成为了一股潮流。其绘画摒弃了南宋画院派的纤巧,而崇尚古意。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

 

赵孟頫给老友画了一幅画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刚刚从济南路总管府事任上卸任的赵孟頫,说自己生病了需要休养,一口气跑回了吴兴老家,并给老友周密画了一幅画。

 


 

  《鹊华秋色》画的是周密老家,山东济南的北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这一带有九座小山自成一景,名字挺好听,唤作“齐烟九点”。鹊华便是其中的两点。

 

  华是华不(读夫)注山,一个圆锥形的小山,在黄河南岸。因为山的周边全是水,山的样子又象是一朵在水洼中尖尖待开的莲花,所以叫“花骨朵(华不)开在水洼里的山”。

 


 

  鹊是鹊山,在黄河北岸,据说扁鹊曾经在此间炼丹,又据说常有乌鹊从这里飞过,所以唤作鹊山。鹊山山势圆缓,扁扁的,被赵孟頫画得像个馒头,和华不注山的峻峭相映成趣。

 


 

  两山之间是一片疏阔的平原,有平川洲渚,红树芦荻,竹篱茅舍,远水秋波。有农人安详地劳作,或撑篙,或打渔,或倚门,或漫步,还有四五只萌萌的小羊随意溜达,不避生人。

 


 

  收到《鹊华秋色》这一年,周密64岁。

 

难登大雅之堂?

  赵孟頫曾在一幅题画诗中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元朝之后,统治者废除了五代两宋的画院制度,这便使得中国的山水画走向了另一片天地,文人气息重了,书法气息重了,笔墨趣味也重了。没有了画院的禁锢,职业画家们便退出了画坛,而文人画家则走进了历史舞台。

 

  赵孟頫本为宋室之后,元灭宋之后,应忽必烈征召,进朝入仕。在当时,入朝为官被很多江南一带的文人所不齿,认为是“投敌”。赵孟頫内心中同样有这样的挣扎。

 

  我们在赵孟頫的作品《幼舆丘壑》以及《二羊图》中可以隐约感受到某种政治隐喻。事实上,对于赵孟頫的这种行为,元代后期的山水画家倪瓒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宜置山岩谢幼舆,鸥波落月夜窗虚”(鸥波亭是赵孟頫隐居之处。)

 

  倪瓒是理解赵孟頫的,也能感受到赵孟頫在一些画作中所表达出来的悲痛。

 


《幼舆丘壑》 卷局部 普利斯顿大学美术馆

 



  画面上的主体是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左一右两山,一座曼圆,以披麻皴法;一个高耸挺拔,以解索皴法。以平远法将两座山联系起来,构成了整个画面的基调。两座山在章法上首先构成了一种平衡。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卷.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当对比赵孟頫的这幅《鹊华秋色》与五代北宋乃至元末以及明清的山水画时,我们会发现,这幅《鹊华秋色》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这幅画总体上看,是十分“古怪”的。画中的空间并不连贯,地面有一种跳跃性,并没有通常意义上的“一气呵成”。

 

  同时,我们再仔细看画面中的山、房屋、船只、树木,大小比例是严重失调的。

 

  但看两座山,以为是远景大山,但是对比房屋之后,又感觉是中景的两座小土丘。树木和房屋对比,显得房屋特别小,而树木特别高大。画面中,没有前景和远景,只有中景。

 

  这种画法,颇似一名绘画初学者的作品。但是,画这幅画的时候,赵孟頫已经是闻名于天下的大画家、大书法家。

 

  为何会出现这种古怪的画法?显然,赵孟頫是有意为之。赵孟頫曾在一则题款中说:

 

  “作画贵有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

 

  这则题款已经解释得很明白了,大概赵孟頫也是怕一些圈外人误解而对他的作品形成错误的印象以及发对之势。

 

  赵孟頫作为宋室之后,自然对国破家亡是心生悲恸的。作为艺术家,他对于南宋画院所推行的工巧华丽的画风颇为不满。在他眼中,这样的画就是画匠之作,而非艺术作品。同时,南宋画院派的作品也间接反映了整个南宋后期的不思进取华而不实的风气。面对国破家亡,赵孟頫试图在绘画中进行复古。

 

  所以,我们看到的这幅《鹊华秋色》颇有几分稚嫩的气息。

 

  与赵孟頫同时代的钱选,也有一幅类似稚嫩的作品《王羲之观鹅图》。

 


钱选《王羲之观鹅图》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画出了最让人惊艳的秋

  现在,换一个视角来看看《鹊华秋色》。

 

  诸本画作里最让人们惊艳的秋,无过于《鹊华秋色》。

 

  赵孟頫废弃了南宋画院的纤巧,崇尚五代北宋的古朴。故而,平原上的疏林以朴拙直笔画。我们单看每一棵树,似乎觉得平平无奇,但是当我们将几棵树当做一个整体再看,便会发觉其中的趣味。每一棵树之间似乎都有某种对话联系。这就好比在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但是,当一个群体呈现出来的时候,便会发现其中的力量。五代北宋崇尚大自然的力量,认为人是卑微的。因此我们在五代北宋的山水画中也极少看到山水之中对人的极力推崇,更多的时候,人只是大自然山水中的一粒微尘。赵孟頫显然是认同这点的。就算是一棵树,也是大自然中的一粒微尘。

 

  赵孟頫在这幅作品中对土地质感的表现。在塑造物形上,赵孟頫没有使用较为常用的早期勾勒添彩法,也没有使用渐层晕染以及皴法来表现,而是改以交叠编织一些浓重干渴的笔划使形象的质感凸显出来。以此确立实体的存在。这种大胆的技法实则在之前就已经出现,只是并未被画家们大胆使用。赵孟頫让这种技法成为了日后文人画最为常用的技法之一。

 

  整幅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古意是显而易见的。加之周密故乡北方平原的烘托,这份古意更加直白。这与我们所看到的江南的娟秀美景是大不同的。两山之间,疏林深处,芦苇汀渚之间,渔人荡舟。这大概是赵孟頫读到李清照词获得的灵感。

 

  这幅作品流传到清代乾隆之时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乾隆游历到画中所在地之时,便命人将这幅画取来对照着看,发现两座山的方位不对。乾隆便借题发挥,认为画中两座山的方位有误,若是打起仗来,岂不是误事?乾隆有时候真是一个有趣的皇帝。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当做军事地图。我们知道,过去的画家作画,并不像我们今天可以借助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回家慢慢画。过去的画家作画很多时候是凭借着记忆来画。从艺术的角度看,这不是问题。

 

追求古拙之美

  《鹊华秋色》的伟大在于,改变了南宋画院对纤巧的追逐而忽视了山水画的古拙之美。同时,赵孟頫也阐明了自己尊崇自然的态度。

 

  大概宋室的灭亡让他觉得,再伟大的个人,在大自然面前也不过蝼蚁一般渺小。权利、天下、江山,有时候比不过渔人活在当下的那份闲适。同时,对于今天的画家也当有所启示。

 

  中国山水画是离不开写实的。关在书房里画尽天下万千山水,也比不过实实在在的看一座山一处水。

 

  题外话: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很多想法,却抵不过实实在在做好一件看得见的事。

 

  艺术创作需要传承,却也需要求新求变。于是,明明是一幅比例失调的作品,最终却让《鹊华秋色》成为了永恒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