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姚悦:略论苏轼《阳羡帖》信札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10-19 15:32来源:善本古籍

 

  名列“宋四家”之首的大学士苏轼苏东坡,其不仅诗词写得千古绝唱,“琴棋书画”的驾驭水平也样样深邃博通,尤以“词翰”成就最高。书法精通行楷,承继晋唐,气格高逸,笔墨拔俗,对后世书坛影响深远!苏大学士一生书写宝翰无计,然时过千年,能存之其真品宝墨者,几乎鲜见。据闻,元明字画大鉴藏家郭畀、沈周、项墨林等,皆有苏轼墨迹过眼珍藏,其中,项墨林家收藏最丰。

 

 

  偶识苏轼传世墨迹《阳羡帖》信札一通(见图)。此信札现藏旅顺博物馆,素笺本,27.6×22.7厘米,计68字。其又称《买天(田)阳羡帖》。此通苏学士信札十分的珍罕少见,加之信札后有元名僧来复、明董香光、项元汴诸名手题跋,更显弥足珍贵。由于墨迹传世“秘笈”,故诸多书史尚未著录,更引起学术界所研究和关注。

 

  对于此通珍罕稀见的苏轼宝墨,不仅其艺术价值无限,且传世保存如此之完美精善,的确让人感知眼福不浅。该帖在乾隆年间,就已进入内府庋藏。从尺寸不大的帖中品识,绝对可看出乾隆爷对此通信札的宝爱痴迷之情,其平素就十分喜欢苏学士的诗词和翰墨,尤敬重苏轼的品格和修养。故而,时时把玩此札,而感发幽古思情!整通信札,盖满了诸多皇帝玉玺及历代藏家的收藏印,寸纸寸札,字比金贵,其文化内涵可喻递传有序!至清末,宣统帝携带大量历代内府所藏的字画名迹,偷偷密藏于东北(长春)伪宫“小白楼”,苏轼此札亦在其中。日本投降后,宣帝仓皇逃命,不少宫内宝物弃之于“小白楼”中。乱兵发现楼中有宝,一阵哄抢而尽。解放后,苏轼此通宝札散落民间,幸被国家文物部门征购入藏,成为旅顺博物馆一件镇馆之宝!另让人觉得有趣的是,苏学士这通千古信札,颇有历史研究价值。学术界对其文字和内容断句皆有争议,这是绝好的学术探讨氛围。现择其三种不同信札文字的断句,以示共鸣。

 

  (一)《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第七册,苏轼《阳羡帖》一卷。全文为:“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讬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及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自得之,此不详云也。冗事时渎高怀,想不神罪也。轼再拜。”

 

  (二)孔凡礼辑《苏轼佚文汇编》卷四。全文如下:“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讬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及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白得之,此不详云也。冗事时渎高怀,想不深罪也。轼再拜。”

 

  (三)赵权利著《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全文是:“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讬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及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白得之,此不详云也。冗事时渎高怀,想不深罪也。轼再拜。”

 

  以上三种文字断句,苏轼信札中有一字缺损。(一)《石渠宝笈续编》中的“面□”下一字,清宫断为“自”字。孔、赵二先生为近现代书法研究学者,他俩分别将信札中所缺的“自”字,定为“白”字,是颇有个人见解的。而他俩在文中认为“禅师”“得之”“景纯”三人应为苏大学士的过交善友。“禅师”今万不敢随意猜测其为何人?而苏轼与诸多大德高僧过往甚密,故而,决不敢臆断其当为那位方外高僧……?据考:“得之”应为徐大正,生卒不详,宋建州瓯宁人,人称“北山学士”;“景纯”应为吕希道(1025—1091),庆历六年进士,宋寿州人。二人为苏轼先生的文友,他们常在一起诗酒唱和,时盘桓于东方之既白。孔、赵二位先生所考证出的“得之”“景纯”为苏东坡的过往文友,是颇有个人建树的。

 

  此苏轼信札,曾经启功、谢稚柳、杨仁凯等国家重磅级专家过眼鉴定,认为其笔墨气息甚佳,来源真实,确为内府收藏之珍品。质疑之处,有可能是书法钩填本。但今之学者,亦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信札笔墨流畅,清逸神俊,气息超然拔俗,毫无生硬迟涩之笔;笔墨内含再现苏学士潇洒出尘之风骨。无论千年墨迹,还是人云亦云,鉴定古字画的难度,毕竟非常之大。专家“是人不是神”,只有多通过“百家争鸣”的学术交流,其方能使“字画真赝”的良好氛围越辨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