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薪尽火传 海阔天空——读《新我师说——费新我先生给张海的书信集》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3-20 12:31作者:孟会祥来源:中国艺术报

费新我先生给张海的书信

  

  杰出的书法家费新我先生,生于1903年,逝世于1992年。在费新我逝世30周年之际,《新我师说——费新我先生给张海的书信集》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书协名誉主席、郑州大学书法学院院长张海先生,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与费老通信,直至费老仙逝,鱼雁往还,几无间断。费老致张海的书信,张海视如拱璧,虽数度乔迁,偶有遗失,仍存近二百封,可谓洋洋大观。

  

  这些书信,并不像传统文人尺牍那样寥寥数语,甚至也不在意文辞翰墨的“风度相高”。就内容来说,言事言艺,琐事叮嘱,无话不谈;就形式来说,或钢笔或毛笔,或横行或直行,挥洒自如;就分量来说,只言片语者甚少,长篇大论者居多,甚或数页数千言;就书法来说,让我们看到了费新我行草“家常”的另一面。展卷披读,受益良多,感慨万千。

  

得未曾有,不会再有

  “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见信如面”,书信被称为“最温柔的艺术”。在没有电话之前,书信更是最重要的互通信息工具。每一封书信,都有故事、有感情、有温度。古代“法帖”,几乎全是书信。平心而论,文人墨客间的信函,大都简短。而费老致张海的信函,通信之勤,篇幅之长,无所不包,无微不至,即使在当时,也罕有其匹。以师答生,不惮烦琐,更是难能可贵。这当然有工作、艺术的因素,也足以见到费、张二位的精神、风采。

  

  由电话到传呼,由传呼到手机,由手机到智能手机,文字、语音、视频,交流手段越来越丰富、便捷,书信时代,早已成为历史。所以,费、张通信,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因特殊的人物,留下了特殊文物。当我们披卷发函之时,油然便生今昔之感,细读信札,则又不能不感慨系之。

  

河南当代书法的恩人

  20世纪70年代末,张海在河南安阳工作时期,就邀请费老来豫讲学。这一事件,可谓中原书法复兴的滥觞。无可讳言,河南虽然历来为文化渊薮,但是当时却老成凋零,宣传、出版、教育发展滞后,书法整体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游,也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当时的海内名宿由于种种原因,愿意倾囊相授、传经送宝,并且成行者并不多。费老当时已经是古稀老人,不辞辛劳,数度来豫,讲学、示范、办展,泽被后世,功德无量。毫不过分地说,费老是河南当代书法的恩人。费老的宽厚慈祥,以书法普及提高为己任,即便在当时,也罕有比肩者。当然,费老多次说“河南人待我太好了”,与张海的诚挚、热情,以及卓有成效的组织工作是不可分割的。

  

  河南也没有让费老失望,中原书法迅速崛起,是对费老最好的回报。费老每见河南书法有了进展,也由衷高兴,不吝表扬。1985年10月28日的信中说:“楷展评奖与装裱研究会,皆实际需要工作,没得话说。文化中心将注定在中原了。”

  

  当然,费老也并不是一味表扬鼓励。当发现河南书法存在一定问题时,也会及时批评。20世纪80年代,王铎热在全国兴起,尤其在河南更如火如荼。费老信中说:“王铎影印本出后,河南人必群趋之。你吸收他以后,应再临南北朝以融化之,不要都走一辙也。”费老的担心之语,不幸而言中,当年群趋王铎,而真正有所建树者并不多。费老本人、张海的书法,都受过王铎的影响,但都能遗貌取神,为后人提供了典范。

  

忙、拼

  费老1958年右腕病残,以超人的毅力和勤奋,以左笔开创了新的书法艺术天地。启功先生赠诗曰:“浪漫天真郑板桥,新翁继响笔萧萧。天惊石破西园后,左腕如山不可摇。”费老的精神,与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高度契合,使他成为一代人的榜样。同时,就左笔而论,费老成就当然在高凤翰之上,说是前无古人,也不为过。费老乐教人、乐出游、乐施予,盛名之下,忙是其常态。会议、展览、求索、著述、交流,无片刻之暇。读他的信,“拼老命”“硬着头皮挺了”“简直在拼写”“写不好,拼!那天血压高到二百二”等字眼,时常出现,真让人心疼。

  

  1987年9月26日的信,附了多个“励”字,是为了替换某作品中的一个字。另外,为河南某报题报头,写了几十次之多。无论多忙,费老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丝毫不懈怠。笔者也曾看到张海为某处题字,也写了十数遍,还附信说仍不满意,可谓乃师乃生,克绍箕裘。

  

  费老当然也累。1988年4月23日的信中说:“我现在废品多,还有自己看不入眼底,也就重写。有时连写几张通不过,因之就要想,何必这样苦苦去凑别人呢!不写,最好!还有也自问:我到底在艺术,还是在搞名利?”

  

  费老当然不是在“搞名利”。耄耋之年如此忙、如此拼,正是“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出于对书法的敬畏和热爱,他们才能在特殊的时代,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也正是出于对书法的敬畏和热爱,他们才能够争分夺秒,去忙、去拼,奋不顾身,承前启后,赓续了书法艺术。许身艺术,鞠躬尽瘁,忙和拼的人,才是文化的脊梁。

  

真性情不矫饰

  费老致张海的书信,多数与书法艺术、书法活动有关,类乎“公函” ,但随着交往深入,信任增强,渐渐无话不谈,书信的“私密性”也便呈现出来。并不“高大全”,柴米油盐中的费老,更加可爱。

  

  费老基本上口不言是非,但偶尔也直斥时弊。他说:“说到装裱我就要讲,我近更感到我国装裱太老朽了。”

  

  费老亮节高风,屈己成人。1980年,费老与林散之老相约换画。费画鹅群赠林,林画山水赠费。鹅群久赠,山水迟来,直到1987年,邵一衡见林,林出一山水立幅,赠邵赠费,交代未清,人在病榻,不克留题。邵向费说起,费说这画得平分,怎么平分?“你得其形迹,我得其情意。”

  

  某次河南活动,有日本客人,费老也乐于来会,但没有接到请柬。信中说,我要自费去,恐怕难得与客人攀谈等等,煞是可爱。其实是请柬未能及时送达,后来收到请柬,欣然命驾。吾豫有某所谓“收藏家”,数数打扰费老,甚至不经允许,登楼取物,费老在好几封信里,大诉其苦,还感慨自己没有其他老书家的威严,吓不退宵小。

  

  凡此种种,在费老信中,伴着老人古拙浑厚的书迹,鲜活地永留人间。

  

虽云师生,情同父子

  张海师从费老,没有拜师仪式,殊不谬传道授业解惑之意,而毫无江湖气息。有人说“张海在学你”,费老说:“他在学我,我倒不知。他的组织才能,谁也学不像哩!”实际上,张海确曾短暂学过费老书法,不过,善学者必另辟蹊径,方不谬师承之谊。

  

  这对书法事业、书法艺术师生,赤诚相待,日益亲密。

  

  张海喜藏砚,费老有砚十一方,赠其四方。“你要我用过之砚,即把案上用的一澄泥砚‘圆田’还赠,铭句原来想过,现稍改动,为‘静而寿,渥乃文。满怀月,一池云。乙卯中秋,新我铭之’。你如认可,即当写纸上,请刻砚之周壁。”鱼化龙砚铭:“是盂中友,非池中物。纵之入海,犹思唼墨。”其中寄意,不言自明。费老平生写手卷四卷,赠张海其一,戏言将来“遗作展”用。传人托附,亦不言自明。张海每有升迁,老人必衷心欢喜,有所鼓励,有所叮咛。

  

  张海与费老共同参会,老人说:“我不要人陪,多跟你算了。”在新加坡,老人不慎摔伤,痛中大呼:“海——海——”老人逝世前两月致信张海,书迹支离,元气颓丧,“又砚一片(给海玩)”。在大去之前,老人没有按惯例称“张海同志”,而是直呼为“海”。在老人心中,“张海”早已不仅是“同志”,而是视同子嗣,甚至有过于子嗣处了。读信至此,不由潸然泪下。

  

  费老身后,张海未一日而忘怀。张海艺术馆设立“三老厅”,郑州大学书法学院设立“新我奖”,举办遗作展,出版《左腕如山》纪念文集,出版书法大字典,召开纪念座谈会,建立纪念馆,包括此书出版,等等,张海或一力承担,或倾力促成,厥功至伟。当然,这也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报师恩。“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本书,老人言之谆谆,说的是为人、做事、研艺,致广大尽精微,传的是道。所以,师恩和报师恩,在费老和张海这里,在这本书里,是为艺术为事业,是为国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