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说诗六则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4-16 09:49作者:吕进来源:中国艺术报

诗是文学的王冠

  在文学体裁的分类上,必须注意中国与欧美有很大区别。欧美推崇戏剧文学,把戏剧文学视为文学的王冠,而悲剧则是这个王冠上的一颗珍珠。德国学者黑格尔把“诗”分为三类。史诗是客观性文学,风格是冷的。抒情诗是主观性文学,风格是热的。戏剧体诗是主观和客观、热和冷的统一的综合艺术,是诗的高峰。黑格尔这里说的“诗”就是文学。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国文学看来,诗是文学的王冠,抒情诗则是这个王冠上的一颗珍珠。叙事诗、剧诗在我们民族都会被看作诗的变体。“如诗”,是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最高赞赏。比如一部小说,要赞扬它很简单:“像诗一样。”但是不能倒过来,如果评价一首诗“像散文一样”,那就是在批评这首诗了,诗怎么能写得像散文呢?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古就提倡诗教的民族。关于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及。他说:“不学诗,无以言”(《季氏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篇》)。现代诗人闻一多也写道:“诗似乎也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过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生活。维系封建精神的是礼乐,阐发礼乐意义的是诗,所以诗支持了那个封建时代的文化。”诗是中国人的立身之本,中国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曾经“以诗取仕”的国家。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不仅在文学,在文化的所有领域,几乎都有诗的痕迹。从中国人的处世态度中的平衡性、完整性、对称性、含蓄性中都可以看出端倪。所以不懂得中国诗歌,不但就不懂得中国文学,而且也难免对中国文化会产生隔膜。

  

自由诗并没有无限自由

  经田汉最先从西方引入的“自由诗”的概念,只能在与格律诗相对的意义上去把握。“自由诗”的冠名并不科学,容易让人误解。并没有自由散文,自由小说,自由戏剧,何况以形式为基础的诗呢?只要是诗,就不可能享有无限的自由,它一定只拥有在诗歌文体美学限定下的非常有限的“自由”。当自由诗被诠释为随意涂鸦的诗体的时候,它也就在“自由”中失去了“诗”,形成前辈诗人说的“体式危机”。许多自由体诗人早就习惯了跑野马,对于倡导诗体重建、倡导形式感和分寸感一概反感和反对,认为这是在妨碍创作自由,在制造麻烦。野马拒绝笼头,但艺术总是有限制的。艺术的美、艺术家的才华正是在巧妙地运用这限制中得到发挥。彻底“自由”,就妨碍了读者的读诗兴趣,取消了新诗在艺术领域的生存。读者都没有了,新诗都没有了,你要那“自由”有何用。对于诗来说,形式就是内容。没有形式,就没有了内容。没有形式感的人根本不能称为诗人。诗歌艺术永远是寻求新变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诗歌。然而在“变”中总会有一些常态的诗歌元素不变,正是这些“常”确保了诗之为诗,它是新诗之为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守常求变,是当下发展新诗的重要话题。无变之常,是僵化;无常之变,是闹剧。

  

艺术就是对局限性的突破与运用

  各种门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现成的(自然的或人工的)媒介。德国学者莱辛在名著《拉奥孔》中讲过一句俏皮话:“颜色不是声音,眼睛不是耳朵。”他的意思是,不同门类的艺术的媒介以及受众的感应途径,是各有质的规定性的。艺术媒介给某一艺术门类带来局限性,但是也带来独特性与丰富性。换而言之,艺术独特性与丰富性,往往就是“对局限性的突破与运用”的别名。例如,京剧要表现军队行军,自然不能像电影那样,真的让千军万马上舞台,这是艺术媒介的一种局限性。但演员凭借手中的马鞭,让观众承认演员确乎在骑马:七八步就是千里行程,三五人就是百万大军,这又是一种独特性和丰富性。和电影的“真格的”军队相比,京剧的军队自有妙处——没有这种妙处,它就会在艺术世界里失去立足点,失去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的生存权。艺术媒介是艺术创作的最大障碍,征服媒介、驾驭媒介是艺术家的最大成功。

  

新诗要在创作实践中形成文体规范

  新诗要寻求更快发展,就得尽快形成至少多数人公认的文体规范。诗就是诗,作为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新诗同样需要确立诗之为诗的文体规范。没有文体规范,新诗的评价体系就会模糊,诗坛的艺术秩序就会混乱,伪诗、质量低下的诗就有了生存空间。新诗的文体规范话题追根溯源,要寻到胡适那里。胡适曾说:“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他实际上在文体方面相当于交了“白卷”。“文当废骈,诗当废律”(《我为什么做白话诗——〈尝试集〉自序》)是胡适的另一种说法。问题是,“废律”以后怎么办?新诗和散文没有文体边界了吗?这是关涉新诗兴衰的大问题。

  

  新诗的文体规范涉及到两个领域:“诗与现实”,即诗的艺术性、纯粹性与诗的现实性、社会性的关系;“诗与散文”,即诗的语言美学与散文的语言美学的关系。

  

诗是有节奏的语言

  散文是无节奏的语言,音乐是无语言的节奏,而诗则是有节奏的语言。节奏是诗与生俱来的特质。从诗歌起源学着眼,诗脱胎于原始时代舞、乐、诗的混合艺术。三者的分离,形成三种独立的艺术:舞以形体为媒介向具象的时间性节奏发展,乐以声音为媒介向抽象的空间性节奏发展,诗以特殊语言结构为媒介向具象化的抽象和抽象化的具象发展,但三者都保留了一个共同的要素——节奏。

  

  所谓音乐性,就内在而言,指诗的内节奏,情绪的起伏形成新诗的内在旋律。节奏是诗的基本力量之所在。节奏之于诗,如同脉搏之于人,诗的节奏就是人的生活节奏的诗化。朱光潜说得好:“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相继承的关系。”内节奏显然并非诗的专属,一切文学作品,一切艺术作品,都会有自己的内节奏。而外节奏则从来是诗歌身份的专属,是诗的辨识标志,只有外节奏才是诗与散文的分水岭。韵式是外节奏的听觉化,段式是外节奏的视觉化,它们使读者产生节律化的审美期待。像北京大学教授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讲的那样:“韵的谐和与音的整齐毕竟被认为是诗的正规。”

  

  外节奏是中国古诗最富成就的一环,又是百余年新诗最薄弱的环节,是新诗目前最有待加强的领域。现在有一种贬低外节奏的倾向,说实话,推动这个倾向的诗人中不少人对于自己民族诗歌传统是比较陌生的。新诗出现的“废韵”风潮,实际上就强化了诗的散文化倾向,使得诗歌丢掉了自己特殊的美。

  

新诗对“废韵”要慎之又慎

  无韵不成中国诗。有个流行说法:精炼性是诗与非诗文学的区别,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哪一种文体不追求精炼呢?曹雪芹的《红楼梦》近100万字,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有130万字,场面巨大,人物繁多,但无一游词,你能说这两部巨著不精炼吗?所以,精炼性与作品的篇幅无关。精炼性并非诗歌独有,唯有音乐性才能把诗和散文区别开来。对中国诗歌来说,无论旧体还是新诗,都是无韵不成诗,这是中国诗歌铁的法则,中国诗歌史上几次“废韵运动”均以失败而告终。新诗也许可以有少量无韵诗,但是广泛地“废韵”在中国读者这里是没有前途的。任何一种语言写成的诗,其音乐美都受制于这一语言的语音体系。世界上没有两种独立的语言具有完全相同的语音结构,因此,对于每一种语言的诗歌,它的音乐性都是不可能完全重复的。换言之,较之诗的内蕴,诗的音乐性具有更强的民族性。中国新诗来自欧美诗歌,但是汉语的语音体系和欧美语言完全不一样。欧美语言有重音,因此欧美语言写的诗,是力的节奏,看重“声”(轻重、长短),弥尔顿的《失乐园》、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这样的名篇都是有“声”无“音”的无韵诗。汉语没有重音,汉语诗的节奏是时的节奏,看重“音”(音韵及韵式)。韵,是诗在特定位置上(行尾,行内,行头)的相应复现的音素。它不但使诗歌具有难言的音乐之美,而且使诗歌易于为读者记忆。不懂音韵的人在中国很难被读者承认是诗人。新诗对目前时髦的“废韵”风潮一定要慎重。读读倡导“散文美”的诗人艾青的中后期作品就可以发现,艾青的中后期诗歌基本都是半格律体了,一些年轻人的博士论文正是研究艾青这个变化的。艾青在1980年新版的《诗论》里加上了一句话,自由诗要“加上明显的节奏和大体相近的脚韵”,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我认为,这是艾青诗学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作者系西南大学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