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潘主兰谈甲骨文书法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8-10 14:31来源:中国书法网


  

  甲骨文作为书法研究,始自董作宾,他从“大龟四版”中得到启示,认为甲骨文研究范围有扩大趋势,从文字学、古史学的范围,进而至于考古学的研究。他对甲骨文字研究项目提出十类,第十类为书法。他为了断代需要,把甲骨书法分为五期,如雄伟、谨饬、颓靡、劲峭、严谨,颇有见地。

  

  郭沫若于甲骨文字,更是赞不绝口。诚然,卜辞契于龟甲兽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足教人神往。它的结构与众不同,可为独立体系。考其原因,以甲骨面积大小不一,造成分行布白有极其自然的错落局面。字的长短大小,似无一定规范化,可是疏密安排却甚为妥帖。惟其古趣盎然,故玩索有余味。

  


  

  历观不同时期,甲骨文有不同结构风格出现,基本体现于对称平衡,形态端庄。固然某些地方略有斜形,依然不失其肃穆典重之风。

  

  甲骨文字以象形为主体,既是字又是画,于此可证“书画同源”之说不虚。它凭借着对象特点,经艺术加工,把它的特征予以高度概括刻画出来,形成殷商文字。这种形式美,展现了均衡式标准,活泼有生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自由化,使东方书契艺术大放光芒。

  


  

  甲骨文字距参差又别致,行距疏宕有余韵,初看似无一定规则,实为无规则中求规则,参错自由,不受任何制约,别开生面,自辟蹊径,崭新而美观,发挥书契特殊的艺术性,不由使人敬佩殷代卜人书法之高深造诣。

  

  汉字主要表现于字形、线条和点画所构成的鲜明形象,演变为有繁有简的形态,能使人油然产生深刻美感,这是中国书法一大特点。甲骨文书法艺术,自有它的特点,不容忽视,那么如何抓住其特点,使其突出?这是书写的基本要求……

  


  

  契刻通过冲刀,其刀笔似乎无不尖锐锋利,秀劲瘦硬而有力,这就是它独特风格之所在。若能细察拓片和实物,不难看出刀笔起处带有尖形,但不是十分尖利;收处多尖形,但不甚利尖者不多见。笔画中部,下刀略重,较起笔、收笔略大些。其转笔处衔接平衡,如天衣无缝、巧夺天工。那么以笔代刀,是不是也要表现冲刀味道?我认为无论长线条、短线条或点画,笔笔要中锋,是甲骨文书法所应共同遵守的根本法则。遵循这法则而心摹手追,便有跌宕的风韵流露,而不是一味追求其硬如铁线,还要于瘦里求其遒劲。明乎此,才能掌握甲骨文的诀窍,才能表达冲刀的味道,才能写出甲骨文的神韵,此中甘苦,局中人是能领悟的。假使笔笔作枯枝杈桠之状,类似枯柴皴法,离甲骨形象越走越远,而能受人们欢迎,殆非我始料所到的。

  


  

  所以说甲骨文不能写得像玉筋、悬针形体,更不能写得像铸造出来的钟鼎文的浑圆线条,更不能把它写成像锤凿出来的诏版文的方折模样。东坡评书有云“字外出力中藏棱”,意味尤其深长。

  

  写甲骨文是不是必要多保存些形似呢?我以为应该理解它的规律,每个字无须强求长短大小统一,笔画也可以有粗细变化,可在拓片或实物上多加揣摩,以此借镜,可知保存形似的必要性。

  


  

  在龟甲兽骨上,曾发现契刻刀笔边缘有朱墨痕迹,考古学家认为殷人先书后刻,也有认为直接用刀契刻的,姑且不辩,但契刻是肯定的。今天将龟甲兽骨上文字,以毛笔写于纸上,即以笔代刀,宜不宜也要表现有刀的韵味来,试说鄙见于下。

  

  譬如说临摹汉魏碑,毕竟要求写出碑字的间架和韵味,临摹帖,就应该要求写出帖字的间架和韵味,如能逼真则更好,谅无疑义吧。绝不能写得像《杨大眼》《始平公造像》,像锺繇、王羲之那种方折之写笔,不可能以圆浑之笔去替代,因而说甲骨文本应从形似出发,笔意多少有内涵刀刻韵味,由此方能渐入堂奥,不至格格不入。若提高到“入帖出帖”有所变化,有所创造,则又当别论。

  


  

  美学理论家说过,凝结着有节奏、有规律的点画笔力,是具有很强生命力的运动,便产生美的基本,要达到力的表现、美的创造,没有力就没有美可言。我们果能以笔代刀,反复悉心讲求运笔方法,无非为了表达力的目的。若能做到这点,便是寓力于形似之中,取神于形似之外了。

  

  毕竟书写与刻有所不同,笔情墨趣,亦要讲究。周宣《石鼓文》,是传世石刻中保留的一种古籀文字,不仅有北宋拓本足资学习,且有故宫博物院院藏原物可供研究。吴昌硕临宋拓《石鼓文》,其形有变,最明显变化在左右偏旁间架上,用笔去发挥,但仍不超越《石鼓文》基本结构,依然是周宣《石鼓文》面目,得《石鼓文》具体入微之神韵,创立自家风格,世之所贵吴氏者即在此。书写甲骨文要有变化,创造理所当然,然而,一定要以美观为前提,离开美欲求其成值得考虑。

  


  

  “书贵瘦硬方通神”七字,大胆取作衡量甲骨文是否恰当呢?会不会狂诞,被人嘲诮呢?论瘦与硬,二者都要下功夫,不宜偏轻偏重,瘦是细线条,硬是笔力坚挺,假使瘦而不硬,岂不像个羸弱病夫,奄奄无生气?由于瘦而且硬,才会达到通神,杜甫正是从优秀书法作品中得出正确的经验之谈。反而言之,是不是肥软就不能通神呢?请看甲骨文里也有肥腴的线条,如帝乙、帝辛时期,田于麦麓刻辞、田于鸡麓刻辞,整个形体稍肥腴,有似三代古铜器铭文。所不同者,只是笔末尖利的另一种风格,较之“大龟四版”刻辞之美,当自惭形秽,优劣立见。如为特殊嗜好,亦又当别论。我们选材学习,固然不论是肥是瘦,凡是美的都可以选取,似不成问题。记得《南史》中有沈昭略一语“瘦已胜肥,狂又胜痴”这个故事,颇有意义,如谓我厚瘦薄肥,只好一噱置之。

  


  

  20 世纪30 年代初,我在友人家中看到《铁云藏龟》,爱不释手,屡经洽商终于归我。这是残缺的斋石印本,字多漫灭模糊,在研习中很难窥测刀笔精蕴。继由北京厂肆辗转得到若干种甲骨书,其中以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书契菁华》各影印本为最善。纸洁白,字尤明晰,真所谓“其契之精,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使我更加锐意临写,并树立了不得精髓不罢休的信念。

  

  (选自《中国书法报》2019年第4期 总第204期 经典版)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