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意林》版本源流考索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11-25 08:14作者:王韧、王天海来源:善本古籍

 

  唐代马总所撰《意林》一书,不仅成书年代较早,而且是历代古籍中囊括晋以前子书最多,并保存至今的唯一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思想应运而生,诸多流派自然形成。诸子著书立说成风,积极宣扬和传播各自的主张和学说,给后人留下了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献。但由于古代典籍的抄写、刊刻、印制与保存等方面的条件受到限制,再加上年代的久远,诸子著作的流传和保存就显得极为艰难。于是从汉朝起,历代朝廷都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负责收集、整理、校刊、著录先朝与当代的文献典籍。在民间,除了那些硕学大师埋头于儒家经传外,尚有雅好典籍的文人学士也致力于对古代诸子书的钞录与保存。这不仅可以弥补官府收集的阙漏,而且许多皇家馆阁不载之书也赖此得以存世流传。但其中摘章寻句的撰书方式往往不被世人重视,故这类作品能保存并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正因为这种辑录性的著作存世稀少,又由于它的内容常常为别书所不及,也就更显出它的重要价值。唐代马总撰写的《意林》,正是一部这样的书。

 

一、作者马总的生平事迹

  马总的生平事迹,两《唐书》本传所载略同。马总,字会元,扶风人(今陕西省凤翔一带),生年不详,卒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

 

  马总为官之时,精通治道,文韬武略,莫不得心应手。故不仅屡建政绩,且于公务之余,手不释卷,书册不去前,勤于笔耕。计著有奏、议、集、《年历》、《通历》、《子钞》(即《意林》,笔者注)等书百余卷行于世。故新《唐书》本传赞语称马总“有大臣风,才堪宰相而用不至。果时有不幸邪!”今考马总传世著述,有《意林》六卷、《意枢》二十卷、《唐年小录》八卷、《大唐奇事》一卷、《通历》十卷,《全唐文》还收有他所写表、状、记等文章四篇。这些累计起来的卷数,还不及本传所载之半,余皆亡逸不存。

 

二、《意林》的源起与刊行

 

  查考史志所载,《隋志》杂家始录此类著作,皆为南北朝时人所撰。如未题撰著者姓名的《杂事钞》二十四卷、《杂书钞》四十又四卷,梁有庾仲容《子钞》三十卷,又有沈约的《子钞》十五卷,殷仲堪撰《论集》有八十六卷,缪十撰《皇览》一百二十卷,崔安撰《帝王要集》三十卷。《旧唐志》亦载孟仪所撰《子林》三十卷,薛克撰《子林》三十卷,魏征等人撰《群书治要》五十卷。此外,《唐志》类书尚有欧阳询《艺文类聚》一百卷,虞世南撰《北堂书钞》一百七十三卷,徐坚等撰《初学记》三十卷等书,都是类似的著述。但是上述著作能完整保留至今的已经寥寥无几。南朝梁庾仲容的《子钞》三十卷,就早已不存,幸有马总《意林》存世而略知其慨。马总所撰写的《意林》,本于庾仲容的《子钞》,共摘录我国晋代以前的诸子书一百十一家,故历代整理、校刊晋以前子书者,无不征引《意林》。由此可见马总《意林》的重要价值及其历史地位。但从现存史料看,《意林》一书自问世以来,传本稀少而又残缺不全。校注家们忙于整理校刊名人名家大作,竞无暇顾及这位中唐时期才兼文武的封疆大吏“寻章摘句”的辑录之作了。因而直至清乾隆时,方有周广业的《意林注》问世。虽然那只是简而又简的校注,但也聊胜于无了。其后又有清嘉庆时人严可均对《意林》作过一番考订和整理,可惜只有手校本,而又未能刊行于世,只能在他身后刊行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书的有关卷次中见到一些零星的记载。

 

  唐代马总所撰《意林》一书,《新唐志》以来的史志书目均列入杂纂之属。它是在南朝梁庾仲容所撰《子钞》的基础上有所增损而成的,所以实际上不能算是马总的独立创作。此书的内容完全是对晋以前诸子书的摘录,因而它实质上只是一部诸子著述的辑录著作。

 

三、《意林》的内容与文献价值

(一)文约趣深 怀袖百家 掌握千卷

  今传本《意林》,前有与马总同时代的戴叔伦、柳伯存二人的序文各一篇。戴序称马总家藏子史百家之书,从小就研习诵读,探寻其中情趣要旨,意有所得,便手自集录。其后又根据梁庾仲容《子钞》一书有所增损,裁成三轴,取名曰《意林》。戴叔伦认为此书上可以防范主持政教者的失误,中可以排比史实的阙失,下可以有益于写诗属文的思绪。真可谓淳正广博,要言不繁,以少为贵。柳序称马总“精好前志,务于简要,又因庾仲容之抄,略存为六卷,题日《意林》。圣贤则糟粕靡遗,流略则精华尽在,可谓妙矣。”柳序还认为,隋有李文博的《理道集》,唐有虞世南的《帝王略论》,武后时朱翼祖有《十代兴亡论》,而《意林》究子史大略,合四人之意,故称《意林》。柳序还称马总曾对他谈过著述《意林》的体例和意图是“先务于经济,次存作者之意。罔失篇目,如面古人。”并赞许马总此书是“文约趣深,可谓怀袖百家,掌握千卷。”戴、柳二人的序文,虽不无推崇之意,但他们作为马总的好友,又是《意林》一书的最早读者,必然见其完帙,所作的评述,应该是比较精当而符合实际的。

 

  《意林》不仅成书年代较早,而且是历代古籍中囊括晋以前子书最多,并保存至今的唯一著作。就连《意林》所本之梁庾仲容的《子钞》,也只辑录诸子一百零七家,且此书早佚,其书目仅见于宋高似孙《子略目》中。又如明代归有光所辑《诸子汇函》,采子书总共九十三种,但收晋以前子书也只有七十一种。再如清光绪年间崇文书局刊行的《百子全书》,号称“子书百家”,但收晋以前子书也只有六十七种。所以,无论是论成书年代之早,或计收录诸子书数量之多,都还没有别的书可以和它相比。这也正是《意林》一书作为古典文献的特殊价值所在。

 

(二)吉光片羽 残壁瑰宝

  《意林》六卷中,录条文最多的是《抱朴子》,《淮南子》二家,均在百条以上。录入注文最多的是老子《道德经》、庄周《庄子》二家,亦可见唐人对老庄道家思想的重视程度。其中第六卷存目多而正文少,大多三两条,有的仅寥寥数语而已。其中有目无文者。共十三家之多。其它各卷所录,份量大体上相当。卷一录二十家,从西周《鬻子》始,止于战国《韩非子》,共录文三百一十四条,儒、道、墨、法数家并存。卷二录十五家,始于战国《列子》,止于两汉《淮南子》,共录文三百二十六条,且道、法、小说、纵横、儒、杂,多家井载。卷三录九家,始于西汉《盐铁沦》,止于东汉《潜夫论》,均为两汉时诸子,共录文二百二十二条,其中除王充《论衡》属杂家外,余皆为儒家。卷四录七家,始于汉末《风俗通》,止于东晋《抱朴子》,共录文二百零五条,其中除《商君书》为战国时人所撰外,余皆汉末及魏晋时诸子之书,同样是兼录杂、法、儒、名、道各家。卷五亦录二十家,始于曹魏《周生烈子》,止于东晋《梅子》,共录文二百四十九条,皆魏晋间人著作,多为儒家,间有杂、名、道诸家.卷六录四十一家。其中有目无文十三家,共录文五十八条,以三国、两晋间人著作为主,亦有传为先秦与汉之著述者十三家。除儒、法、道、农、兵、杂、小说诸家以外,还有本草,相占、天文;历算及艺术之类。《意林》全书所录,真可谓三教九流皆有所取。尤为可贵的是,所录诸子著述存于今并收入《四库全书》者只有四十七家,《四库全书》来收、今无传本或世所罕见者,多达六十四家。虽不能由此尽观诸子原书旧貌,然亦可略知其大概。这对了解或研究我国亡佚古籍,无疑具有重要价值。即使是流传至今的诸子书,历经唐、宋、元、明、清若干朝代,其散佚、脱失、传抄之误也在所难免,马总《意林》录文,当有补正、纠误、定讹之功。如卷一《太公六韬》共录十三条,对照今本原文,竞无一条相同。卷一《墨子》共录文仅十五条,后三条今本全无。又如卷四《风俗通》共录文五十七条,不见于今本者竟有四十五条之多。卷四《抱朴子》共录文一百零九条,不见于今本者亦有二十八条。其它所录与今本诸子书不同的地方亦很多,几乎俯拾皆是。故历代校刊晋以前子书者,无不引《意林》以正讹误。

 

(三)传世《意林》的缺陷

  尽管《意林》一书的历史价值不容忽视,但是它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首先是它采录的随意性。先秦、两汉、三国、魏晋时旧籍流传至唐的很多,观欧阳询等撰《艺文类聚》、虞世南撰《北堂书钞》、魏征等人撰《群书治要》等书可知。查马总《意林》所录,不少地方凭己意好恶而断章取义,甚至纠合原文几篇所载连缀成文,有的与原书所记事同而文异,还有序文、注文混入正文的情况。这就与原书内容和文意大相径庭。如卷一所录《鬻子》第四条,在唐逢行珪注本中原为序文中语⑩,《意林》却录作正文。又如卷二所录《吕氏春秋》第八条“樱桃为鸟所舍,故日含桃。”不见于今存诸本,但见于高诱注文中。再如卷三所录《论衡》第十八条,散见于原书《变虚》、《感虚》、《福虚》三篇所载,且文字多有不同。更有甚者,所录《论衡》第七十二条,本为原书《实知》篇开头一段话,是原作者先略举儒生吹捧圣人的话,接着便批驳说:“此皆虚也”,但马总录前不录后,变批驳为赞同,有失原书本意。

 

  其次是它录文的错乱。比较严重的地方有二处。一是卷二所录《庄子》“舜让天下”以下十四条,误录入《王孙子》中;二是第五卷《傅子》目下所录之文皆属《物理论》,而《物理论》目下所录之文除首四条外又属于《傅子》。其原因或是抄录之误,或是错简粘连所致,清人周广业、严可均对此皆有考证。(笔者依周、严二氏之说,在《意林全译》中已将错录之文重新进行调整,使之各归其主,文畅意达。

 

  再其次,《意林》此书在体例的编排与录文的多少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尽管马总在排目时“一遵庾目”,大体上以时代先后为序。但在目次的编排,录文的多寡上,也使人明显地感到有失当之处。先从各卷所录诸子排列的顺序看,卷一从西周《鬻子》始,卷六以西汉《九章算术》终,中间四卷大致上是先秦、两汉之后列三国魏晋。故卷一所录皆先秦诸子,卷二至卷四为先秦及两汉诸子。但属先秦的《商君书》与属东晋的《抱朴子》,却同时编排在卷四中。卷五和卷六基本上是三国、魏晋时诸子,但卷六中又有先秦的《神农本草经》、《司马兵法》、《孙子兵法》、《相牛经》、《相马经》、《相鹤经》、《周髀》以及汉代的《黄石公记》、《汜胜之书》、《相贝经》、《淮南万毕术》、《九章算术》等书列入。即使是同一时代之书,也未严格按诸子在世时间的先后列目。再说所录诸子书虽以儒家为重点,但却与道、墨、法、刑、名、农等诸家杂列,显得分类不清,主次不明。各卷所录不仅书目多寡不均,且所录条文亦多少详略悬殊。在前五卷中,多则二十家,少则七家,共录目七十一家,录文一千三百一十六条,其轻重差别尚不大。但在补刻第六卷中,收目四十家,其中十二家有目无文,总录文仅五十八条。所录书目约占全书十分之四,而录文却不及全书的二十分之一。这样悬殊的比例,当然会使人感到轻重失调。全书所录条文较多的有以下八家:《抱朴子》录一百零九条,《淮南子》录一百零四条,《傅子》录八十一条,《论衡》录七十六条,《庄子》录七十二条,《风俗通》录五十七条,《吕氏春秋》录四十九条,《韩非子》录四十四条。录文仅一条者,在前五卷中只有《胡非子》、《王孙子》、《人物志》、《梅子》四家。而在卷六中几乎半数以上只录寥寥数语,还有十二家存目无文。特别是卷六所录份量与前五卷大不相类,录书目最多,录正文却最少。清人李遇孙称此卷乃照宋本补刻,但与《说郛》本《意林》卷六对照,除极个别字句略异外,所录目次、原注与条文大多无异。

 

  尽管今存《意林》有上述缺陷,但因它采录晋以前各类子书最多,成书时代较早,保存较完整而成为值得宝贵的历史文献,这是确定无疑的。

 

四、存世《意林》的版本源流

  关于《意林》一书的面世,考之戴、柳二序可知,当在唐贞元二年或贞元三年(公元786年、787年)。此距马总卒年(公元823年)尚有三十六年,可推知此书为马总青壮年时所撰。此书最早刊行于何时,已无可考知。清人李遇孙称《意林》卷六乃照宋本补刻,黄以周亦认为“元明以来,流传之本卷二残阙两家,卷六全缺四十一家。以仁和汪家禧所藏照宋本书六卷最为完善,世间罕见其书。”故宋本当为最早刊本。但此书久已不见,徒具虚名而已。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刊刻印行的大型道家丛书《道藏》中收有唐代马总所撰《意林》五卷,应该是保存至今的最早刊本了。近人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中所载明廖自显序本刊于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简称廖本),徐元太序本刊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简称徐本。此二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可以说是存今最早的《意林》单行本了。虽然徐本晚出廖本六十年,但徐序称其本从《道藏》中录出,所以徐本仍源属于《道藏》本系统。元末明初人陶宗仪在他的《说郛》中也录有唐马总《意林》六卷,虽然时代早于上述三种本子,但所录条文不仅十分简略,总计所录诸子短语约三百余条,还不足《道藏》本的四分之一,这显然不是《意林》旧本原貌。故清人校刊《意林》,所据本即以《道藏》本、廖本、徐本、四明范氏“天一阁”抄本为主。这四种都是明钞五卷本。今传五卷本以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天一阁范氏所献旧藏写本《意林》最早,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御览后题诗四首。乾隆四十年(1775年)鲍廷博据此写本精制副本,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周广业据鲍廷博写本做成《意林注》(载《聚学轩丛书》第五集。又称《意林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库馆臣据江苏巡抚所采廖本收入《四库全书》。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库馆臣又集武英殿铜活字精选四库本若干种排印,称为聚珍本或殿本,《意林》亦在其中。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有李遇孙补刻第六卷并卷二阙文刊行(称照宋本补刻)。所补第六卷或源于宋本,或源于《说郛》本,后又有清人张海鹏刊刻陶贵鉴校本、李遇孙补校本。武英殿本与李遇孙补校本后为商务印书馆影印,一并收入《四部丛刊初编.子部》,最为时人所重,也是通行之本。

 

  此外,仁和许增刻《意林补注》六卷(此本未见),严可均有手校五卷、补录一卷,是根据《道藏》本考其卷次,补其阙目,收入《四录堂丛书》。可惜严氏此本未曾刊行。考清人对《意林》的整理校刊,除清乾隆时四库馆臣外,应以周广业、严可均二人用力最勤。但周氏校注过于简略,间或有误,且多考于书目。严本又罕见于世,难以寻阅,其对《意林》的考订,只能从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书有关卷次中见到。

 

  笔者认为,要对《意林》进行全面整理校释,当以《四部丛刊》影印六卷本为底本,以明钞《道藏》本为主校本,以《四库全书》本、《说郛》本、《聚学轩丛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为主要参校本,再参以《北堂书钞》、《群书治要》、《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喻林》等类书与通行诸子书,并严可均、马国翰、洪颐煊等人所辑诸子轶书相互参证,庶几可行也。

 

五、对《意林》的整理与研究

  对《意林》一书的整理研究,根据现存资料所知,清乾隆以来有周广业的《意林注》五卷,仁和许增所刻《意林补注》六卷,严可均的《意林考证》、《马总{意林)阙目叙》,黄以周的《意林校本叙》,缪荃孙的《意林跋》,谭献的《意林叙》,邵晋涵的《周耕崖(意林注)序》等。除周、许二注本外,余皆《意林》校刊本的叙、跋,算不得是全面、深入的研究著作。至于近代以来,人们虽然常常征引《意林》,却很少有人重视对它的研究整理。1994年,笔者之一有幸承担了对《意林》的第一次全面整理注译的任务,于1997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意林全译》,次年贵州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意林校注》。此二书的出版,算是为《意林》一书的重新研究铺上第一块垫脚石。正因为这是第一次尝试性的工作,拙著的粗浅、阙误一定在所难免。然而这也正好说明进一步深入研究《意林》很有必要,其中有不少问题不是某一个人能彻底弄明白的,它还待众多有识之士去大力发掘和深入探讨。

 

一是马总撰写《意林》的始末

  尽管在两《唐书》本传中载有马总生平事迹与著述,却未涉及撰写《意林》的情况。虽戴、柳二序及宋高似孙《子略目(子钞)序》都称马总此书本于粱庾仲容《子钞》,但亦语焉不详。马总何时何地撰写《意林》?他当时的境遇如何?《意林》写成后最初的刊本如何?这些问题至今并无明确的答案。

 

二是关于《意林》的卷次、书目

  《意林》全书到底为几卷?各卷录目多少?总录共有多少家?各卷目次排列顺序怎样?戴序称“增损庾书,详择前体,裁成三轴”,柳序称“又因庾仲容之钞,略存为六卷”。戴序写于唐贞元二年,柳序写于唐贞元三年,一前一后相距仅一年,一为三轴,一为六卷,何者为是?或六卷即为三轴?且《唐志》录作一卷,《崇文总目》载为三卷,《说郛》本作六卷,《道藏》本又作五卷,卷数多异,却无原书查证。通行之书为五卷,又绝非完帙。虽清人李遇孙称卷六照宋本补刻,但此宋本到底什么样子,前五卷又如何?更无从详知。且补刻之卷六与前五卷大不相类,倒与《说郛》本所录诸子大同小异。照理《说郛》本在前,或此卷从《说郛》本中抄出也未可知。马总《意林》本于粱庾仲容《子钞》已无疑问。《子钞》原为三十卷,但高似孙《子略目》钞《子钞》目只载诸子一百零七家,未分卷次。马总《意林》六卷共录诸子一百一十一家,比《子钞》总目多录四家。且卷一中老子《道德经》、《荀卿子》,卷六中《幽求子》、《干子》、《华谭新论》、《孙绰子》等共六家不见于《子钞》,而《子钞》中《牟子》、吴普《本草经》二家又为《意林》所无。庾仲容《子钞》既为马总《意林》所本,上述差异又该如何解释?

 

三是关于《意林》的缺文

  《意林》通行五卷本中,卷二《鵾冠子》、《王孙子》二家有目无文,补刻卷六中有目无文还有十二家。这十四家缺文如何亡佚?是否曾被他书引载?《子钞》中已有的《牟子》、吴普《本草经》二家为何不见钞录?是否属于脱失之目?

 

四是关于《意林》的异文

  《意林》虽然是对诸子百家著述的摘录,但与通行诸子书比较,字、词、句多有不同之处。这是因为所据版本的不同,还是由于作者有意识的增删与节录?如果两种情形都可能的话,哪些是属于刊本的不同?哪些又是作者有意增删与节录?

 

五是关于《意林》中的避讳文字

  作者马总身处唐贞元至长庆年间,除亲历唐德宗李适(kuo扩)、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四帝外,在他生前尚有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等多位皇帝的名讳需要避忌。比如“渊”字,有时改作“潭”或“川”字;“世”字改作“代”、“民”改作“人”字,“治”字改作“理”,“显”字改作“明”,“旦”字改作“朝”字,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但是,现存《意林》诸本中很多地方并未因避讳而改宇。这是因为唐代关于避讳有什么特别的规定呢。还是因为后来钞录《意林》者有意回改本字而又回改不尽?(王韧 王天海)

文章分类: 艺术学库视野观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