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以自己的审美观去取舍——从《石鼓文》看篆书创作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3-15 09:51作者:王友谊来源:中国文化报

  石鼓文(中权本) 局部 北宋拓 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临石鼓文册页之一 清 吴昌硕


  书法创作,笔者认为不外乎两种:一是有意识创作,二是无意识创作。


有意识创作:即作者在艺术构思上以明显的主观追求为目的,或设境或立意,或以原蓝本风格为尺规,或集字等,时时想着自己是在创作,以及为什么在创作,如何创作。因此,这种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可能具有超脱和个性鲜明的风格与境界,即使他的技能含量再高、再精湛,也属于初级创作阶段。


无意识创作:即作者的技能含量已经高度纯熟,学识修养相当丰富,获得了创作上的大自由,将自己与创作物件融为一体,进入无意识状态、无自我之境界,任性为之,自然流露。这是书法艺术创作的高级阶段。书法艺术贵求自然,自然也即是真,庄子所谓“不假于物而自然也”。古代书论中谈及“自然”的很多,其实都是在变“真”。而能见真写真,体悟自然又自然地写出自然的艺术作品,则需精神上的大自由。自由有外在自由和内心自由之别,以书法艺术创作来说,更重要的是“内心自由”。


  以《石鼓文》体势进行创作,从表现形式上比其他字体宽泛得多,上可通两周铭文,可融秦汉刻石,包括晚清诸家,均可参照借鉴。至于具体如何创作,要根据作者自身的审美意识、技能含量、学识修养及精神、气质、情感等等来决定。简言之,即是以性情之所近、功力之所及者确定风格、形式。与恣肆放纵风格相近者,可融化西周铭文《散氏盘》《盂爵铭》;近于萧散洒脱风格者,可以《秦诏版》为参照;崇尚雄浑高古者,在以《石鼓文》为蓝本之外,还可以借鉴吴昌硕《石鼓文》的审美追求:不在形而在审,不在态而在力,内在意态的相同相近。


  总之,《石鼓文》书法创作应以自己的审美观去理解,去取舍。任何一种碑帖都是既有精华也有瑕庇的,即使十分完美的碑帖,取舍之间也有舍与取法者性情、审美的差异,因为在取法中都需要有一个再组织的创作过程,即所谓“始在能以,继在能舍。能舍难,然不能力取,无由得舍”。无论是取是舍,也无论是形式还是风格,都应以自己的主导风格为基点。


  谈到《石鼓文》书法创作,近人吴昌硕是人们最关注的一家。


  《石鼓文》自初唐在陕西凤翔发现至今,1300多年来为历代书家、学者所推崇。吴昌硕对《石鼓文》的取法独树一帜,他以毕生的心血寝馈《石鼓文》,把《石鼓文》书法艺术推向极致,可谓前不见古人。


对于吴昌硕的《石鼓文》书法,世人褒贬不一,各有评鉴,兹选录几则供大家参考。

  潘受先生云:“缶庐书法,沈酣于《散氏盘》,而毕生相与骨肉魂魄的,则为《石鼓》。他与《石鼓》另具锤炉,自出新意,用笔熟中有生,粗中有细,凝练遒劲,拙而愈奇。”符铸云:“缶庐以石鼓得名,其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势,可谓自出新意,前无古人。要其过人处,为用笔遒劲,气息深厚,然效之辄病。”马宗霍云:“缶庐写石鼓,以其画梅法为之,纵挺横张,略无含蓄,村气满纸,篆法扫地矣。”商承祚《论篆》云:“吴俊卿以善《石鼓文》,变《石鼓》平正之体高耸其右,点画脱漏,行草,惊桀,《石鼓》云乎哉?后学扼其名,奉为圭臬,流毒匪浅,可省浩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吴昌硕《石鼓文》书法,笔者有以下理解与感悟:

  首先,从吴昌硕《石鼓文》书法那苍茫老辣而又带有苦涩味道的线条里,似乎感悟到作者是在抒写自己坎坷的人生,同时又可窥见他那深忱、悲郁却又强悍、博厚的个性襟怀和与常人不同的心理特质。几乎合于他在他乡的流亡生涯,为生存四处奔波,屡经挫折的经历,以及饱尝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的人生况味,铸就了吴昌硕书作与常人不同的个性风格和审美追求,因此,他们“效之辄病”也属正常。


  其次,吴昌硕画梅也酷爱梅,曾有题画诗云:“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掉昌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常自称苦钱人梅知己,及至死后也与梅为邻。可见吴昌硕与现实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心心相印,无时无刻不在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悟求自我,陶冶自我,铸炼自我。所以,他能大胆地摒弃《石鼓文》平稳规整的结体,将老梅槎挫折之意象融化到篆法之中,形成了自己左右参差、纵挺横张的格局,此乃为他人不敢为也。


  再次,从吴昌硕《石鼓文》苍迈高古的气息中感觉到吴氏作书一气呵成,线与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脉相连,神意相通,宛如音乐之旋律,或高或低、或强或弱、或勃然或轰鸣、或逶迤曲折,高古苍迈之气,汩汩而出,一股诚于中而形于外的精神力量充溢通篇,“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之势跃然纸上。这是否就是所谓的“行笔惊桀”?是否就是所谓的“村气满纸”?抑或是作者精神块垒与人生感受的笔墨流露?笔者以为也许恰恰是这些,给了当代人一种热烈的、丰富的艺术感觉。


  吴昌硕正是以其独特的个性精神和常人所不具有的心理特质,铸就了他对书法艺术“毕生相与骨肉魂魄”的执着追求精神,铸就了他苍古宽博、大朴不雕的艺术风格,铸就了他“画气不画形”“贵存我”的艺术思想,铸就了他清若梅兰、“笃当师承,赞浮瀑泻”的品格与地位,可谓“人代冥灭,清间独远”也。




(责编:鲁婧、赫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