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鉴古求真趣,楚风开我门——读施元亮篆刻艺术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7-07-28 13:49作者:朱来扣来源:文汇报

  中国篆刻艺术自实用性中出来后,便形成了自身所具有的独特艺术审美形式载体,尤其着重视觉之与文字所构成的文化审美意趣,从而脱出之前“印匠”的藩篱,因此自篆刻艺术史上第二高峰的明清以来,大抵业已形成了视觉构成上“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美学法则,取法亦多以秦汉印为圭臬,兼涉战国之古玺印。


▲书法 施元亮作


▲仁者无敌篆刻 施元亮作


  晚清至民国初,吴昌硕以苦铁之积学,获石鼓文之雄健,开豪迈雄健之印风。同时代不远之黄牧甫,则自秦汉印及秦诏版中得启发,走出清俊爽利一路印风,大抵更合于传统江南文人的审美趣味。嗣后,又有旅居京华故都的齐白石另辟蹊径,以直接取刀上石,奇肆而作,结体亦往往出自己意。诸前贤之印作,实有欲脱中国篆刻界浙派印风之笼罩。然浙派之兴盛至陈巨来,开元朱文工整清丽新貌之极,温州方介堪、方去疾兄弟亦堪为个中翘楚。


  篆刻艺术发展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沉寂多年之后的复兴,使得一时无人暇及的中国篆刻界又现繁荣,施元亮先生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所出现的诸多青年印人之一,所谓躬逢其时也。


  施元亮初师彼时尚健在的一代元朱文大师陈巨来先生,获印艺之启蒙,后又长期在温州方氏兄弟之一的方去疾先生门下,得中国传统印学之真谛,深悟“印从书出”之根本,读书写字,沉潜其中,观古而滋养,历九年之功,汇编《花押印汇》一书行世,其时所治之印亦渐成面貌,被视为海上印坛的青年才俊。


  筑基之实,积石为峰,然依旧于陈年风景中讨生活,这对有心在篆刻一道上“追我天地”(见其所作朱文印语) 的施元亮而言,显然是心有不甘的。故而,他求教师尊方去疾先生,指点迷津。机缘所至,施元亮获见当时出土之战国时期的楚简文字拓片。楚简书风的率性恣意的表现,有别于正统之书法意趣,深入其心,欢喜而习之。至此,施元亮仿若求得弓矢,不管不顾,一发而不可收拾,且得到了方去疾先生的肯定,无论书法还是治印,皆此中来往,可谓是“楚风开我门矣”。


  施元亮之楚简书法、印作,源于其内心之所求,且两相呼应,因而楚风书印的起点与同时期篆刻界兴起的变新求异、或依步而趋地以楚简文字入印不同,其楚简书法取楚风之俊雅,用笔、构字之率性,讲究线条之健挺,横弧笔画与垂直竖笔画,皆能有机融合,因此其书法读来较当下以楚简为本的创新书法更为醇厚、灵动,洗却出土楚简常见的草率,讲究书写线条运行节奏中的笔意生发,如此书风亦贯穿其篆印的创作之中。


  施元亮治印虽于楚简中求得新路,走出一片自家面貌的新天地,然而其始终遵循“印从书出”的美学根本,将书写楚简书法之用笔、结体的体悟,皆化入印中,融合篆印特殊之布局,开合、避让、穿插之间,书意之醇厚之爽利,在其篆印线条表现上尤见特色。


  楚简文字入印,倘不思融合变化,依样画瓢,往往会飘逸有余而醇厚不足,或失之于草率而未尽得楚文化之浪漫瑰丽之真趣,只是以形取之。施元亮则以之前所学于陈巨来先生工元朱文之基础,后得方去疾先生秦汉印之布局,取吴昌硕石鼓文之健硕,化融于自己的楚简印文线条表现中,故而读来不似一般以楚简入印所常见的线条薄弱之象。


  施元亮的楚简印风在当下中国篆刻界已自成一家,既有传统印学的审美主旨表现所在,更有与时代美学相契的真趣,其朱文印的横弧笔意与垂直的竖线条的挺括,相映关照,不隔不离,雄健雌伏,得方寸之间阴阳互易之美;其白文印不率不狂,书意刀趣,两相照应,因此读其楚简篆印,既有古雅之精致,亦复见楚人诗章的风骚之美。


  施元亮尝屡屡言及,其欲篆印,常常为之思索经年累月者,方稍能得其中意趣而奏刀。吾信之。


    (作者朱来扣 为艺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