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祖父的“激将法”,让顾炎武10岁就发誓要读透《资治通鉴》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08-22 11:28作者:郦波来源:文汇报


【编者的话】“郦波解读中华传统智慧”系列图书新近出版,专为青少年打造,分《郦波讲学习之道》《郦波讲为人之道》《郦波讲处事之道》《郦波讲齐家之道》四册。学者郦波从孩子成长教育过程里的学习、为人、处事、齐家四个方面进行解读,并在上海书展期间带来主题讲座,以当下语境解读古典文化中的瑰宝。


创作过程中,郦波不是简单地选取相关典籍进行评注和解读,而是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根据图书主题选取适合青少年读者的经典故事,减少说教。书中不仅有传统家训,还有匡衡凿壁借光、孙康映雪、车胤囊萤夜读等家喻户晓的典故,以及古代文化名人的奇闻轶事。经出版方授权,从书中摘编有关学习之道的章节。


日间思索有疑,用册子随手札记,候见质问,不得放过。所闻诲语,归安下处,思省切要之言,逐日札记。——朱熹《与长子受之》


学习第一重要的事是什么?是记住多少旧知识,还是掌握多少新知识?其实都不是。学习第一重要的事,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与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像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教育长子时所说的一记、二问、三思考,其实就是十分重要的学习习惯。


首先,是记。

读书不动手,所失九分九!这是说养成边读书边动手摘抄,或写读书札记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这样做的话,读书中的所思所得,事后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会丢失掉的。


事实确实如此,人在看书时的思想与灵感大多是碎片式的,而碎片化信息的遗忘率是最高的。随着间隔时间的拉长,这些知识的信息的遗忘比例也会增加,读书后一个星期左右,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百分之九十九就会被全部遗忘。这样看来,一个星期前所读的书,基本上算是白读了。


这也是很多人仿佛看了很多书,却始终没有什么大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读书不动手,就像狗熊掰棒子,掰一路,丢一路,花了很大的劲儿,其实收获却不大。


反之,如果能养成读书动手做札记的习惯,一不小心就会收获意料之外的巨大成果。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自幼勤学,他六岁启蒙,十岁开始读史书。有一次,他的祖父把一本《资治通鉴》交到他手里,然后又语重心长的说:“有的人看书,只有粗粗浏览的工夫,却没有读透的水平。不知道你是哪一种。”


祖父的激将法非常有效,顾炎武当即发下誓言,一定要做读透《资治通鉴》的人。随即他给自己定下三条规则,相当于自读《资治通鉴》的约法三章:


第一,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


第二,限定每天所读内容必须抄录一遍。


第三,每一卷都必须写札记,写读书笔记。


这就是顾炎武的“自督读书”法,他终身都严格执行,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读书与治学习惯。而他每卷都要做札记的第三条规则,更是催生出了一部惊人的学术著作——《日知录》。


《日知录》三十余卷一千余条,内容涉及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名义、史法、战争、考证、天象、地理、术数等,几乎无所不包,堪称百科全书。而如此繁富的内容,就是顾炎武每天读书做札记日积月累所得。涓涓细流终于汇成江海,顾炎武的学术造诣也因此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郦波解读中华传统智慧”系列

郦波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神秘岛


其次,是问。

中国人治学有一个专有名词,叫“问学”,意思是“非问不成学”,由问而学,才叫“学问”。孔子被称为圣人,其学问是儒家学派的根基,但孔子的学问也是通过问学而来的。


孔子去周的故都,听说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便恭恭敬敬地前去请教。当时的孔子已经负有盛名,而老子的学说与孔子的学说并非一脉,孔子在老子面前


却还是像小学生一样,虔诚问学,并获益良多。


孔子讲究问学,不仅向水平高的人请教,还主张不耻下问,也就是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学习。


有一次孔子入太庙,把祭祀过程中的每一处小问题都仔细地请教别人。当时,就有人笑话孔子说:“不是说孔子学问很深,对于礼制无所不精吗?怎么还会向他人请教这个,请教那个?看来他也没什么真本事啊!”


孔子听了,只是宽容地笑笑说:“其实不耻下问就是一种礼,就是一种学问啊!”



再次,是思考。

关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论语》有一句名言:“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的“思”,指的就是思考、思维。此处的“罔”,指迷惑、迷惘而无所得。孔子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学习而不思考就容易受蒙骗,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带来危险。”


要知道,孔子所说的学,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更是指学习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这里,孔子是从两个角度谈问题,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因为一个只学习不思考的人,很容易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辨不清书中的错误和糟粕,最终可能受骗上当。反之,一味空想却不结合实际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的人,那么他所谓的思考也仅仅是空中楼阁,没有什么实在的价值,随时有倒塌的危险,最终当然会一事无成。


其实,前面的一记、二问,既是一种行为习惯,也是一种思维习惯。当然,是一种隐性的思维习惯。


那么,为什么“记”与“问”在学习过程中是如此的重要呢?


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对信息的了解与接受,其实常常是被动的;而这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往往是由于人的惰性造成的。这也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中花了很多时间却收效不大的症结所在。


一言以蔽之,是被动的思维状态导致了学习的效果事倍功半。


解决的办法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从动手去记、动脑去想、动嘴去问的那一刻开始,大脑的思维状态就开始由被动变为主动,脑细胞的深层活跃度被激发开来,天长日久,人的潜能也就相应地被开发出来了。


所以是否能养成积极动脑、主动问学、善于思考的习惯,从根本上决定了学习的效果,也决定着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


沧溟先生如是说:其实,学习没有那么苦,如果你觉得苦,一定是因为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太被动、太不得法了。如果你能变被动为主动,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写一些心得体会,多向人请教,多揣摩,多思考,学习就会乐在其中,收获在其中。


作者: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