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谈谢赫“六法”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3-08-09 15:49作者:苏东天来源:中国文艺网

近些年不少人认为谢赫的“六法”准则已经过时,难以适应今天的“新国画”了。因此争相提出一些所谓的“新准则”,还举办研讨会,企求为时代确立新标准,用心可谓良苦。然而,这是谈何容易的事!“六法”从南齐时代闻世,至今已历一千五百年,可谓是千古不易之法,如要它寿终正寝,恐非易事。如果如某些人言:“中国画要灭亡了!”这就简单了,“六法”自然也就消亡了。可惜的是,传统国画的历史车轮仍在前进着,新国画似乎仍然讲究传统性,那么,“六法”准则恐怕会千古不朽了!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云:“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是他作为品评古来人物画家艺术特色与成就的准则。这在当时可是史无前有的创举,以后又扩大至山水花鸟画,因此被历代画人尊奉为金科玉律而千古不易。究其原因,是其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绘画最一般的规律和特点,既可作为品评标准,又可作为创作原理。由于其理论水平之卓越,体系之严谨,总令后人仰之弥高。


谢赫之所以能在南朝宋齐时代提出“六法”准则,与时代的文运潮流是相联系的。自曹魏正始年间王弼玄学的创立,为本体论哲学的发展史揭开了序幕,王弼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哲学,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士族文士的理性思维,孕育出“魏晋风度”的“清谈”风潮,至东晋时期,玄佛合流,使思辨哲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无为本、得意忘象、空有不二、心物不二、出世入世不二等等哲理便成了清谈的重心内容;而佛性论与儒学之心性论结合,“人皆可成佛”、“人皆可为尧舜”之观念,在王弼的凡圣“五情”同“神明”(智慧)异之理论影响下,所谓“成圣达道”,并不是需要修炼什么金刚不坏之佛身或不食人间烟火的真人,而只是在于人的才性智慧和心灵境界的崇高。因此,极大地推动了清谈名士慕圣求道时尚思潮。从而,激发了人性的自觉,文的自觉,纯文艺性质的诗、文、书、画便蓬勃地发展起来;同时引发了文艺品评风气,诗论、文论、书论、画论等蜂涌而兴。经东晋一百多年的发展,至南朝宋齐梁时期,文艺理论便趋向成熟,并创造了历史的高峰。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谢赫的“六法”就同时于南齐时闻世,而彪炳文化史册。


谢赫的“六法”与刘勰的文论一样,受王弼玄学的影响是显然的。王弼玄学经东晋百年“清谈”风潮的宣扬,已对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南朝宋开始对王弼玄学便设学官,与儒学、文学、史学并列为国家“四学”,享有崇高的地位。就王弼玄学的实质而言,乃是认识论与方法论哲学,这是民族古代哲学史的重大创举。其基本原理是:以无为本、崇本息末、崇本举末、以本统众。联系谢赫“六法”的体系结构:第一法为“本”,余五法为“末”。“气韵生动”,依玄学理念是“以无为本”之“无”、“得意忘象”之“意”,也是圣、佛、道(指事物的规律或真理)。因此,第一法既是绘画创作的立意,也是作品的意境和格调,也是画家的品格、才性智慧和心灵境界的体现。所以,“气韵”两字在“魏晋风度”中具有深邃的时代精神内涵。谢赫因此将其作为人物画的根本准则,也成了“六法”的灵魂。为了“崇本”自然须“息末”,千万不可本末倒置。然当本已立,为崇本切须有高超的技巧,所以须“举末”(五法),如技能进乎道,“本”自然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即能创造出达道的艺术境界。可是,我们今天的画坛,多认为“形式就是内容”,“技巧就是根本”。忘了“书乃心画”、“画乃心文”、书画如其人,品德不高,落墨无法等这些浅显的道理。既然书画唯以末为本,已不知本为何物,“六法”自然也就无用了。


谢赫的《古画品录》在明示“六法”之后,便对古今优秀画人分六品予以评定。第一品五人,以第一法论之:陆探微名列一品第一人,评曰:“穷理尽性,事绝言象”。意即能“以无为本”,抓住人物的内在精神特质,使艺术达到得意忘象、超以象外的境界,因此气韵不凡。又如对张墨、旬勗评曰:“风范气韵,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旨法。若拘以物体,未见精粹。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意指他们能不拘形似,但取精灵(本质特点),因此能得于象外。余下五品,皆因其于“气韵”有所不足,仅以技胜,多各善所长,故分次评之。如名画家顾恺之被置于第三品第二人,评曰:“格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不懂以无为本,抓住人物之精灵,囿于形貌态势,不能得意忘象,创造超以象外的艺术境界。我们从其遗存的《洛神赋图卷》(唐宋摹本)看,所评是允当的。


“六法”准则是为人物画品评而提出,至唐宋之后逐步扩大至山水花鸟画,甚至影响书评、诗评,其影响之大,有史共鉴。今天,中国画风虽多变,但基本风格并未大变,小数人弄奇取巧,未伤大局。所以,“六法”准则的生命,恐怕还不会寿终。




写于二O一二年八月

(2012年9月15日刊于《美术报》)

文章分类: 艺术学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