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八大山人|谁愿意为了几幅画而丢下安逸的生活,至亲的妻儿?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10-12 09:00来源:九州书画商城

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公元1644年,


即大明崇祯十七年。


风雨飘摇的北京终于失陷,


末代皇帝朱由检在煤山眼含热泪投缳自尽。


结束了大明帝国在中国276年的统治。


此后,起兵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渔翁得利,


铁骑踏遍大江南北,兵戈尽斩大好头颅。


战火连天,哀鸿遍野。


期年后,南昌府沦陷。


大批百姓挈妇将雏背井离乡,


一路上爷哭娘喊,妻离子散,


凄凄惨惨戚戚。


浩浩荡荡的队伍里面,


有一个毫不起眼的19岁青年,


衣衫褴褛,面有菜色。



他和其他人一样,


面对漫天飞舞的谣言惊惶失策,


奋不顾身地抢残羹剩饭喂饱肚子,


跌跌撞撞掬一捧污水润润干渴的唇,


踉踉跄跄追随着逃难的长龙,


夜晚在火堆边瑟瑟发抖。


对别人的呵斥,他只是忍耐,


对好心的照顾,


他会感激一笑,或者深施一礼。


面对一切关于他身份的提问,


他会沉默不语。


从他那双深邃的眸子中,


你可以看出无奈,悲愤,伤感,


甚至更多。


但你不会看出一丝丝的骄傲和威严。



因此,你可能根本不会相信


他是天潢贵胄,大明宗室。


然而,他的确是。


身为帝室宗亲,


一般来说,是非常显赫的事情。


无数跋扈嚣张的气焰


就弥漫在一座座亲王府邸上空。


然而在江西南昌的


大明宁王府第上空弥散的,


只有浓浓的书卷气。



时光回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


为图江山永固,册立诸皇子屏藩各地。


第十六子朱权被封为宁王。


后来成祖朱棣逼宫,由藩王晋身天子,


所以对于各路藩王最是提防,


明令:


未经皇帝之允,随意离开封地者,


死罪!


平日里这些藩王左右


甚至晃动着锦衣卫的身影,


形同软禁。


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的造反未果


无疑又使得皇帝看待藩王的眼神


更加阴冷和充满猜忌。


也使得这些朱家后人生活得更加


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朱权的后人分为八支,


其中一支世居南昌,


我们的八大山人就出生在这里。


他本名朱耷,是弋阳王七世孙。


其祖父朱多诗画兼通,山水画尤为有名;


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


叔父朱谋亦是一位画家。


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温文儒雅,


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熏陶,


加之聪明好学,


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便酷嗜丹青。


如果不是一场天甭地坼的大变故,


或许历史上会多一位默默无闻


以笔墨自娱的藩王,


而少却一位惊世骇俗的丹青圣手。



历史给了朱耷一个机会,


但我相信,如果历史可以重来,


他一定不会想要这个机会。


谁愿意为了成就几幅画作而丢下


安逸的生活,


至亲的妻儿,热恋的故土?


谁愿意颠沛流离,担惊受怕,


佯狂癫舞,贻笑世人?


但我们要感谢历史,


他毁了一个原本平庸的龙子龙孙,


给了我们一个傲啸天地,


写意人生的八大山人。



大明末季那些血雨腥风的日子里,


隐姓埋名的朱耷


比常人更加胆战心惊,


眼见得当朝大肆捕杀朱明后裔,


幸存者形若惊弓之鸟。


这一切无疑给了他深重的刺激。


以致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


他更加习惯用与众不同的画作


而非语言来表达自我。


那些怪眼圆睁的鱼,仰天肃立的鸟,


那三根雀翎的孔雀,残破凋零的枯荷,


无不浸透着作者心中的悲愤。


他冷眼看世间,


一笔残山剩水又牵系着多少故国的情怀。


但是他不说,他什么也不说。


只是象那些鱼鸟一样白眼向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


这是个极为另类的人物。


青年为僧,中年入道,晚年又还俗,


以儒生身份辞别尘世。


几乎很少有人象他这般游走在各种文化之间。


时局变幻,山河破碎,家道中落,


又是前朝世子,只好避祸佛门。


而现世的痛苦迫得他


不得不寻求老庄乃至张天师的慰藉。


内心深处,他始终摆脱不了


那个一直想忘却的自我,


那个饱读圣贤书的儒生,


那个……朱明王朝。


落发修行,他依然愤世嫉俗,


用装疯卖傻奔走歌哭式的狂禅


抒发一个遗民的积郁,


用饱含血泪意味悠长的诗画


书写无尽的悲凉。



数百年后,我们观其画作,


仍可觉出那蕴郁其间,


力透纸背的一腔孤愤,恍若破纸而出,


那是无声的呐喊,


洞彻历史的目光。


公元1705年,即大清康熙四十四年,


80岁的朱耷与世长辞。


生前最后的画作上署名仍然是


“八大山人”,


只是在他的笔下,


这四个字像极了“哭之、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