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清瓷画“马上琵琶”的正史与传说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11-15 07:53作者:胡剑明来源:收藏快报

图1 清康熙时期瓷板残片


图2 倪田《昭君出塞图》


■江苏南京 胡剑明


南京古陶瓷收藏者丁骏先生有一块青花瓷片,长14、宽9厘米(图1),应该是一块清康熙时期瓷板的残片,画的是昭君出使匈奴,跋涉塞外,除了垂下的松枝,没有任何背景。瓷片发色沉着,画面生动:匈奴马夫牵着大马,昭君抱着琵琶,一幅“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的场景。


这个画意出自辛弃疾的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原词为:“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占领。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原词意思是,听着绿树阴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别的痛楚。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一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我的恩师,94岁的俞律先生曾在他的《诗海初渡》中说,辛弃疾的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清代工匠正是顺着这个意思,在瓷上为我们演绎了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


正史中,汉元帝时期是西汉巅峰时期,而匈奴经过汉朝连番打击已元气大损,是汉强匈奴弱。实际上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在汉宣帝时期就已经归降向汉朝称臣,成了汉朝的属国,并且呼韩邪单于曾三次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也是三次入京朝贡时,元帝挑选了宫女赏赐于他。而北匈奴郅支单于也在不久前被汉朝远征军陈汤、甘延寿等人诛灭,所以,不存在有些人所言“汉朝屈辱求和”的情况,也无“昭君自愿请行”一说。而且,汉元帝也并没封王昭君为“明妃”,这是晋代时避司马昭讳而改称“明君”或“明妃”。


自汉朝以来,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经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昭君故事时,增加了毛延寿、陈敞、刘白等多位画工,因受贿作弊而同日弃市等情节。但是,比《西京杂记》稍后的《后汉书》并未采用这一传说,而此后的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不仅采用这一传说,而且还把受贿作弊的画工,集中到毛延寿一个人身上。


我曾看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昭君出塞图》(图2),纵118.5、横54厘米,是清代倪田画的,题“一望关河萧索。宣统辛亥新春”。图下注为:王昭君名嫱,汉代美女。汉元帝后宫既多,不能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贿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能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元帝见后,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昭君出塞图》为历代画家所重视。过去的“百美图”上常见此图。画面上昭君是以公主打扮,裘皮斗篷,立于马前,若有所思,仰望天空。后来民间有许多故事书上,也多采用此类图画。


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一反正史记载,把汉元帝时民族矛盾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汉朝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现。其中,叙述了画工画相,单于按图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后,因思念乡国,愁肠百结,终不可解,愁病身亡等情节。后世有关王昭君的作品,多是在此基础上,汲取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说唱改编而来。


正史与后来的传说,都挺感人,甚至感动过瓷画工匠,其实这也是古人对昭君产生的怜悯之心。瓷画上,工匠将牵马的匈奴人画得面相粗放,将昭君画得低眉顺目的回首状,似乎她有着太多的依依不舍,而一匹大马却画得健硕精神,更衬托出昭君的柔弱与无奈。流传千年的故事,至今让人猜想,令人唏嘘。

文章分类: 轶闻雅事其它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