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书法,是如何一步步写丑的?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12-08 07:31来源:书法入门

所谓正体,即正楷书法,是相对行草书而言,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这些字,一笔一划交代清楚,不像行草书那样有连笔,这种书法的发展有着很有意思的发展脉络。


正体书法发展史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以唐朝的唐楷为划分,分为唐以前和唐以后:


唐以前,正体书法从蒙昧走向成熟。


唐以后,正体书法从成熟走向多元。


也可换句话说:


唐以前,正体书法从“丑”走向“美”。


唐以后,正体书法从“美”走向“丑”。


这里的美丑不是指字的美丑,而是字形结构和风格,并且是以当今人端正匀称的审美眼光来看古人的。


另外强调,这种美丑的变化,指小部分上层文化知识分子的审美倾向,不是指普通大众的审美倾向。


为何这样说?请看下文。


正体书法从“丑”走向“美”

1、篆书

中国文字从象形文字开始,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以今人的眼光来欣赏下图中的甲骨文,不是觉得很丑吗?杂乱无章。


甲骨文


下图是西周时期的大篆作品《散氏盘》,仔细看,每个字依然是东倒西歪,但比甲骨文好一点了。


再看《石鼓文》,明显好看多了,笔画间距长短都比较匀称



再看下图中秦代小篆《峄山碑》,更加端正匀称,整齐划一,更美了。


篆书写到这,就已经够美化和端正成熟了。


2、隶书

隶书本来就是篆书的草写,开始是很潦草、很难看的,后来发现隶书书写更便捷,索性将隶书楷化,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隶书。

下图中的汉简就是隶书的前身。


居延汉简

将其正体化后,隶书变得标准匀称,更美观了,如下图所示:


曹全碑

可以说,古人对正体书的态度一直都是朝着标准化、美观化方向发展的。字形结构越来越端正匀称。


3、楷书

楷书的形成大约在汉末,到了魏晋王羲之那个时代就比较成熟了,二王的小楷到今天都有很高的临摹意义。


三国时期的钟繇楷书被称为楷书鼻祖,如下图:贺捷表,是楷书的初始形态,楷书的点、横、竖 横折、撇、捺、勾都有。但在在结构形态和捺笔上保留了部分隶书的味道。


钟繇《贺捷表》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玉版十三行


但是在小编看来,以上小楷,依然不好看,字形结构不完美,不够端正匀称。


到了南北朝时期,楷书由于融合了北方的方笔,形成了今人所说的魏碑,魏碑楷书在形态结构笔画上更接近今人楷书,隶书的味道基本没有了,方笔和方折笔画明显增多。


张猛龙碑就是典型代表。


《张猛龙碑》


魏碑在字形结构上整体要比魏晋小楷更加美观。字形结构虽然在近现代高水平的人眼里,非常有趣,但是对于广大群众来说,仍然有隶书味道,而且不够美观。


到了唐朝,在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的笔下,完全没有隶书的味道,特别是欧楷,最受大众喜爱。


楷书在结构方面趋于完善成熟,端正匀称美观。


颜真卿《多宝塔》


唐以后,楷书趋于当今的印刷体,宋体印刷字、台阁体、馆阁体,都是楷书美观端正匀称的极致。


由此可见,无论篆书,还是隶书、楷书,他们的成熟都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其方向是从“丑”到“美”,这条主线一直没有变过,到今天依然广受大众喜爱,田英章的楷书就是个典型例子。


但是,唐以前的正体书法在时代潮流中是主角,而唐以后则不是主角,审美也随着时代发生变化。


唐以前的正体书法写的好的很多,名家也很多,但是从宋开始,行草书大放异彩。具体见下文。


正体书法从“美”走向“丑”

正体书法从“丑”走向“美”的主线,从古至今都没有变过,这一条主线是书法的基石。


但是,文化素质高的艺术家、文人,这一小部分群体的审美确越来越走向另一天主线:从“美”走向“丑”,书家的字,追求变化,追求个性,追求普通人所说的“丑”。


1、宋

比如,宋代顶级书家就是四个,苏黄米蔡,都是行草书,黄庭坚的书法略偏楷书,但也是“歪”的。在唐楷的极致光环下,书家们似乎觉得楷书没有其他出路了。


黄庭坚行楷书


2、元明

元明时期的有名书家不是那些院体写的好的人,写出那种端正匀称美观的院体字,大有人在,留名的有赵孟頫、董其昌、鲜于枢、康里巎巎、杨维桢、倪瓒、文徵明、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傅山等人,基本上都是行草书,即使是赵孟頫、鲜于枢的楷书,也偏向行书,有很多行书笔意,他们当中很少有纯写楷书的,对唐楷、院体楷书都是不屑一顾的,那种大众认为的“美”,在文人士大夫(高文化的少部分人)眼里,都是单板、乏味的书法。他们更喜欢魏晋小楷那种自然美。如下图:


赵孟頫《胆巴碑》


我曾经给我身边的人看赵孟頫楷书,他们说这个字写得好,那个字写得丑,感觉整体一般般,但是把田英章的楷书给别人看,都说写得好,但在我眼里,赵孟頫楷书肯定比田写得好的。而赵体已经算是丑书当中很好看的字了。


3、清

到了清朝,楷书在碑学的影响下,变得更加“丑”,更加“难看”,直至今天,清朝那这种审美依然存在,当今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整体审美基本延续清朝,甚至比清朝更夸张,也就是网络上常听到的“丑书”。


何绍基楷书


何绍基是清代碑学大家,他的楷书如上图所示,很多人真的看不懂,普通人真的最多能欣赏唐以前的正体书法,唐以后的正体书法,其审美内涵变得丰富,若不深入学习,真的是入不了门。


伊秉绶-隶书


就连隶书法变丑了 ,上图中是伊秉绶的隶书,基本比汉代隶书还要夸张,字形结构基本不会匀称,比汉隶更“丑”。


还有很多名家例子可以说明问题,唐以后的主流审美路线就是从“丑”到“美”,从“美”到“丑”的路线渐渐淡出那一小撮文人的视野。


如今,对于正体书法,主流书法圈中的审美基本与中书协倡导相似,如下图所示:


他们追求平正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平正,字中对比关系丰富,形成别样的味道,所谓的“丑书”,在小编看来同样难度极大,不仅好看,而且耐看。


这种书风不是一下子就能接受的,你需要了解历史,了解古人是如何一步一步从“美”字写到“丑”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