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朱关田:传世颜真卿楷书碑志著录考略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12-11 08:15作者:中国书法杂志来源:中国书法杂志、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传世颜真卿楷书碑志著录考略

朱关田

《颜真卿书迹著录考略》凡考得一四七则,其中书迹传世或历代著录明言“正书(楷书)”者为大端。兹以颜真卿楷书碑版墓志之凡见书迹传世者,对旧撰文字略作删订,以书迹著录为核心,重为编次如下。又如《扶风孔子庙堂碑》《“逍遥楼”刻石》《“天中山”三字》等,明显出自后世覆刻,或疑出集字之品,也一并删去;因非碑志而仅见《忠义堂帖》收录数种的“颜氏六告”(包括尚有墨迹本传世的《自书告身》),以及《竹山堂连句》《刻清远道士诗》《朱巨川告身》等,亦不赘录。


一、王琳墓志

徐峤撰,颜真卿正书。


志目全称《唐故赵郡君太原王氏墓志铭( 并序)》。开元二十九年十一月二日,入窆洛阳龙门西岗清河王岭。志石二〇〇三年秋日出土,高90c m,宽90.5cm。志文三十二行,行三十二字。颜真卿结衔“朝散郎前行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著录首见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二〇〇五年第三期(总第八十五期)。


志主王琳(?—七四一),字宝真,润州刺史江南东道采访处置兼福建等州经略使慈源县开国公徐峤夫人,封赵郡君。开元二十九年“秋七月二旬有八日,薨于润州之正寝”,不纪年龄。按,颜真卿二十六年校书郎任上丁内忧,守丧洛阳,去年服阕,其兄允南转右领军录事参军,是碑结衔前冠一“前”字,盖未转迁,是为具员,故明年扶风郡太守崔琇荐举之,入勤政务本楼参加“博学文词秀逸”制科考试。志称:“危旌旅榇,泝江而回。男行女随,哀哀不绝。万里孤帆,爰届洛都。即以其年十一月二日,安厝于龙门西岗清河王岭,从遗语也。”颜真卿正书是志,必在旅榇抵洛之后、安厝龙门之前,即其秋冬之日,尤以冬十月为近是。徐峤一代名士,自徐齐聃、徐坚至其,祖孙三代为中书舍人,时人传为佳话,且时守大郡,年职并高,颜真卿以其九品前资官为其正书所撰夫人墓志,盖有缘由。按,《旧唐书》卷一〇二《徐坚传》记“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岑羲乃峤之舅。颜真卿为岑献内侄,见《颜真定碣》“君号真定……叔父吏部郎中敬仲府君为酷吏所诬,君率二妹宜芳(长举)令裴定期妻、司业岑献妻割耳诉冤”云,国子司业岑献即岑羲之兄,亦即徐峤之舅。颜之与峤乃为群从兄弟,少二十三岁。《王琳墓志》,盖出峤之所请。


徐峤墓志与《王琳墓志》同时出土,惟无首题。刘讯撰,刘绘正书。志石略小于《王琳墓志》。按,徐峤,《新唐书》列传见卷一九九“儒学中”,然极简略。是志所记甚详,可补阙如。其有记峤卒在“天宝元年九月癸卯……春秋五十有六”,所撰夫人之志,盖出最晚手笔。


唐 颜真卿 王琳墓志及志盖 开元二十九年 (741) 拓片 纵90cm 横90cm 私人藏


唐颜真卿王琳墓志(局部) 天宝元年(742) 拓片 日本埼玉县淑德大学书学文化中心藏


唐颜真卿王琳墓志(局部) 开元二十九年 (741)拓片 日本埼玉县淑德大学书学文化中心藏


二、罗婉顺墓志

李琎撰,颜真卿正书。


志目全称《大唐故朝议郎行绛州龙门县令上护军元府君夫人罗氏墓志铭(并序)》,篆盖“唐故龙门令元府君夫人罗氏墓志之铭”四行十六字。志石二〇二〇年夏日出土于陕西咸阳,十一月中旬由考古队正式对外公布。


颜真卿结衔“长安县尉”,其书时当在天宝五载、六载志主卒葬之间。是志书迹,可证开元天宝年间颜真卿辈书法受褚遂良书风影响之情形。


志主罗婉顺(六七二—七四六),字严正,本姓叱罗,鲜卑人,北魏孝文帝时改姓罗,为龙门县令元大谦(字仲和)夫人。天宝五载三月五日卒,六载二月三日合祔于咸阳县武安乡元大谦祖茔。


唐 颜真卿 罗婉顺墓志原石 天宝五年(746)


唐颜真卿罗婉顺墓志原石(局部)


唐颜真卿罗婉顺墓志原石(局部)


三、郭虚己墓志

颜真卿撰并正书。


志目全称《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天宝九载五月十五日,入窆偃师首阳山。一九九七年十月出土,高106c m,宽104c m。志文三十五行,行三十四字。正书,盖书“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篆书十六字。颜真卿结衔“朝议郎行殿中侍御史”。现存河南省偃师博物馆。


碑主郭虚己(六九一—七四九),字虚己,太原人,官至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谥曰献。其天宝五载至卒年兼御史大夫,乃颜真卿宪台上司,故志有“以真卿宪台之属,尝饱德音,见任则深,敢忘论撰”云。《元和姓纂》卷十“诸郡郭氏”条下不记其家世,仅云:“工部郎中郭虚己,京兆人,生恕、弼、彦、枢。恕,少府少监;彦,绵州刺史;枢,京兆兵曹。”是志所记其家世甚详,可补史阙,亦可见上引《姓纂》所记“工部郎中”乃工部尚书之误。四子职衔,乃其终官。其子五人而少长兄,盖早逝。按,长子郭揆(七二六—七四九),字良宰,崇文生,明经及第,官至河南府参军,先父而卒,年仅廿四,赠秘书丞。颜真卿另有《河南府参军赠秘书丞郭君神道碑铭》称述之,参其“先大夫懿其天姿,亲疏行状”云,及记有其父之赠、谥,揆盖卒在父前而铭石记颂在其后。颜真卿《中散大夫京兆尹汉阳郡太守赠太子少保鲜于公(仲通)神道碑铭》有记:“天宝五载,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郭公虚己代琼(章仇兼琼)节制,郭以庶务一皆仗公……及郭公云亡,恸哭之,曰:‘公亡矣,吾无为善乎!’初,郭公对扬天休,每荐公有文武之才,堪方面之倚。至是遂拜公为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中丞,持节充剑南节度副大使。”鲜于仲通为郭虚己蜀郡长史后任,后入台为监察御史(天宝六载),乃颜真卿宪台同僚,后兼御史中丞,为颜氏上司。郭氏乃鲜于之知遇,其碑其志盖出其请托。


唐 颜真卿 郭虚己墓志 天宝八年(749) 朱拓 纵122cm 横122cm


唐 颜真卿 郭虚己墓志拓片(局部)


四、多宝塔碑

岑勋撰,颜真卿正书,徐浩隶额。


碑目又称《千福寺多宝佛塔碑》《多宝佛塔感应碑》《多宝塔感应碑》《千福寺多宝塔碑》《楚金和尚法华感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文见《全唐文》卷三七九。天宝十一载四月廿二日,立在京兆安定坊千福寺内。著录首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王昶《金石萃编》卷八九记:“碑高七尺九寸,广四尺二寸。三十四行,行六十六字。正书。”颜真卿结衔“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现存西安碑林。


碑主楚金禅师(六九八—七五九),俗姓程氏,京兆广平人,九岁出家,初为西京龙兴寺僧,后主持兴建多宝塔。碑记其“先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观普贤行经》一卷……同置塔下……又奉为主上及苍生写《妙法莲华经》一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又写一千部散施受持”云,盖一善书者。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四有传,称“以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子时,右胁示灭焉……春秋六十二,法腊三十七”云。


撰者岑勋,李白友。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诗,记其交游;又有《鸣皋歌送岑徵君》《送岑徵君归鸣皋山》诗,其岑徵君,或以为即岑勋。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以为《狂歌行赠四兄》乃岑参作,后人误以为杜甫诗,而其四兄即岑徵君。岑参,兄弟五人,即渭、况、参、秉、亚。参,排行第三。四兄者,盖其行第四,为其从兄云。参《狂歌行赠四兄》“与兄行年较一岁,贤者是兄愚是弟”云,其大岑参一岁。《多宝塔碑》未署职衔,岑徵君盖即其人。岑参之父晋州刺史岑植与国子司业岑献为从兄弟,岑参兄弟为其从侄。岑献即颜真卿之从祖姑夫,见《颜真定碣》。岑勋、岑参与颜真卿乃为群从兄弟。天宝七载,颜真卿监察御史任上曾出使河西、陇右,参有诗送行。又,天宝四载,参曾游千福寺,有《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诗志其事。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附录《岑参年谱》:“大历四年己酉(七六九),五十五岁……岁末,东归不遂,卒于成都旅舍。”参生于开元三年,少颜真卿六岁,勋当生在开元二年。其书《多宝塔碑》,盖出岑勋之荐而与岑参有关。


题额人徐浩(七〇三—七八二),字季海,越州人,望出东海郯县,明经出身,官至彭王傅。新、旧《唐书》有传,见《旧唐书》卷一三七、《新唐书》卷一六〇。按,徐浩去年出任金部员外郎,虽属检校,亦在省中,颜真卿时判在兵部,盖为同僚,当有周旋。徐、颜合作碑版,首见此例(参见拙文《颜真卿与徐浩》)。是碑末款,王昶以为“四月乙丑朔”乃“丁丑朔”之讹,见《金石萃编》碑记按语。甚是。


唐 颜真卿 多宝塔碑原石 天宝十一年(752) 纵260cm 横140cm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唐 颜真卿 多宝塔碑 清拓 私人藏


唐 颜真卿 多宝塔碑拓本(部分)


五、东方朔画赞

夏侯湛撰,颜真卿正书并篆额。


碑目又称《东方先生画赞》《东方曼倩赞碑》《东方朔画像赞》。全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文见萧统《文选》卷二四。天宝十三载十二月朔日,立于德州安德县。著录首见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七。《金石萃编》卷九十记:“碑连额高一丈一寸二分,广四尺五寸五分,厚九寸。四面刻,连阴共三十六行,行三十字,正书。额题‘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十二字,篆书。”颜真卿结衔“平原太守”。参《碑阴记》,是碑盖出旧文重书。


是赞,《集古录跋尾》卷七称:“赞在《文选》中。今校选本,二字不同而义无异也:选本曰‘弃俗登仙’,而此云‘弃世’;选本曰‘神交造化’,而此云‘神友’。”今校之,尚有“处沦罔忧”而作“处俭”义不同者也。至于《金石萃编》所见,“傲世不可乖训”乃“垂训”之误,“墟墓六年”乃“徒存”之异,“民思其祀”乃“其轨”之变,盖并出刓刻之讹。


唐 颜真卿 东方朔画赞 天宝十三年(754) 民国拓 纵224cm 横120cm


六、东方朔画赞碑阴记

颜真卿撰并正书隶题。


碑目又称《画赞碑阴记》《东方朔画像赞碑阴记》。全称《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文见《全唐文》卷三三八。天宝十三载十二月朔日,附《画赞》立于安德县。著录首见《集古录跋尾》卷七。《金石萃编》卷九〇记:“碑阴记,正书。额题‘有汉东方先生画赞碑阴之记’十二字,隶书。”颜真卿结衔“平原太守”。参董逌《广川书跋》卷八:“今其石刓剥,后世复为摹拓以传。”王世贞《弇州山人稿》卷一三五:“碑已再刻,余所得乃旧本,虽小磨泐,然其峭骨遒气,滃郁奋张,亦足辟易余子。”是石北宋时已刓剥,明代所见则为重刻者(或谓金代所镌)。


《忠义堂帖》收纳是记,不见“八分题额”,前题有“唐平原太守琅邪颜真卿撰书及题额”十五字,又不见刓剥,盖出自唐拓而失原题者。留元刚不取碑阳而独收是阴,亦可见其有别于南宋流传诸本。《颜鲁公文集》所收是记“东去祠庙二百里”作“六百里”者,盖出重刻之误。


《全唐文补遗》第六辑,收有《汉太中大夫东方朔先生墓碑》,谓颜真卿撰并书,署“平原郡太守琅邪颜真卿”。末款三行“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鉴定,河南□华勒石,元宝十四载岁次乙未仲冬庚寅朔建”,不合有唐制度,且徐浩去年春季已见任兵部郎中,是年十二月即外放襄阳郡太守。(详参拙著《徐浩事迹系年》,见《唐代书法家年谱》卷五,江苏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一年八月)是款结衔全出《多宝塔》,显伪。又,天宝十四载仲冬即十一月朔乃丙辰,庚寅误。若庚寅在日,即十二月初五(丙戌朔),非在仲冬。错乱如是,几可谓陋且劣者矣!


唐 颜真卿 东方朔画赞碑阴(部分) 天宝十三年(754) 拓本


唐 颜真卿 东方朔画赞碑阴拓本(部分)


七、谒金天王神祠题记

颜真卿撰并正书。


题记刻于北周赵文渊书《西岳华山神庙之碑》(简称《后周华岳庙碑》《华岳颂碑》,天和二年立)碑侧。凡四行,满行二十二字,曰:“皇唐乾元元年岁次戊戌冬十月戊申,真卿自蒲州刺史蒙恩除饶州刺史。十有二日辛亥,次于华阴,与监察御史王延昌、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穆宁、评事张澹、华阴令刘暠、主簿郑镇同谒金天王之神祠。颜真卿题记。”


全碑现仍存华山华岳庙内。颜氏题记,历代著录多附记于《华岳颂碑》。


唐 颜真卿 谒金天王神祠题记 乾元元年(758) 拓片 纵179cm 横67cm


唐颜真卿谒金天王神祠题记拓片(部分)日本书道博物馆藏


八、鲜于氏离堆记刻石

颜真卿撰并正书。


碑目又称《鲜于氏离堆记》《离堆山鲜于氏读书记》。文见《全唐文》卷三三七。宝应元年五月十六日,立在新政县。著录首见《墨池编》卷十八。碑末题记“帝唐龙集后壬寅仲夏己卯朔十五日甲午刻于门序之左右”云,五月己卯朔,甲午乃十六日,十五日盖出误记。


是碑,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五九引马存(《颜鲁公文集》引作马庚)《离堆颜鲁公祠堂记》:“上元中,颜鲁公为蓬州长史,过新政,作《离堆记》,四百余言,书而刻之石壁上,字径二(三)寸,虽崩坏剥裂之余,而典型具在,使人见之凛然也。元符三年,予友强叔来尹是邑,始为公作祠堂于其侧,而求文以为记。”又引《筠清馆金石记》:“《离堆记》,凡千一百五十字,今存残拓仅五十八字。以行格推之,行十八字,凡四十五行。道光十年,郭兰石尚先为四川学政,吴梅梁杰为川北道,始访得之于南部县崖壁间。”宋代元祐间已见崩坏损泐,至清道光十年仅存五十八字。参故宫博物院所藏拓本题跋“此碑晚出四川,道光庚子冬周捷廷由川省入都持此相赠,余择其完好者四十余字补缀成片,亦殊可宝”云,其道光庚子(二十年)又泐“处置使入”“忠贬郡阴”“太守冬十”十二字。


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四《阆州碑记》有“颜鲁公磨崖记”,条目下注:“在新政县离堆岩下。欧阳公《集古录》:唐颜真卿撰并书,以宝应元年立在阆州。”盖即是碑。


碑主鲜于仲通(六九四─七五五),名向,以字行,阆州新政人,颜真卿宪台同僚。颜真卿有《鲜于仲通碑》称:“真卿与公,同在御史;亡兄国子司业允南,弟今江陵少尹允臧,又与少尹同时台省。既接通家之欢,载敦世亲之好。”以是记有“乾元改号上元之岁秋八月哉生魄,猥自刑部侍郎以言事忤旨,圣恩全宥,贬贰于蓬州,沿嘉陵而路出新政。适会昱以成都兵曹取急归觐,遭我乎贵州之朝。留游缔欢,信宿陉岘。感今怀昔,遂援翰而志之”云,盖缘起其子鲜于昱而撰书于上元元年八月新政旅舍。


唐 颜真卿 鲜于氏离堆记刻石 宝应元年(762) 拓本


九、郭家庙碑

颜真卿撰并正书,代宗隶额。


碑目又称《赠太保郭敬之庙碑》《郭汾阳王家庙碑》《太保祁国公庙碑》。全称《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文见《全唐文》卷三三九。广德二年十一月廿一日,立在京兆。著录首见《墨池编》卷十七。《金石萃编》卷九二记:“碑高一尺八寸,广五尺一寸。三十行,行五十八字。正书。”额题“大唐赠太保兴国贞公庙碑”十一字,隶书。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现存西安碑林。


碑主郭敬之(六六七─七四四),汾阳王郭子仪之父,华州郑县人,官至寿州刺史,因子仪追赠太保,封祁国公。碑立在广德二年十一月廿一日,其撰书盖出《与郭仆射书》同时而稍后。颜真卿与郭子仪有旧谊:一、弟允臧,乾元元年充朔方兵健衣资使,郭子仪请为判官,见颜真卿《颜允臧碑》;二、殷亮《颜鲁公行状》记:“(天宝十五载)时方盛暑,公知光弼、子仪禁断侵掠,将士少衣服,乃送十五万帛,为三万人装以遣。人至饶阳,属潼关不守,两军却入土门,遂留不行。”参《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天宝十五载)六月,子仪、光弼率仆固怀恩、浑释之、陈回光等阵于嘉山……”云,同书卷九《肃宗纪》又明记六月庚寅“其日,李光弼与贼将史思明战于常山东嘉山,大破之,斩获数万计”。颜真卿时任河北采访使,与节度使李光弼共领一道。颜、郭当有周旋。又,颜真卿河北采访使判官王延昌,广德元年十月见任郭子仪(关中河东副元帅)行军司马,是时正随郭子仪自泾阳入觐。颜真卿为之撰书家庙碑,似缘起于其人。


是碑书迹以《忠义堂帖》最具神采。惟出移刻, 一行六字,已非全碑,前不见代宗隶书题额“大唐赠太保兴国贞公庙碑”十一字,目少“有唐故中大夫使”七字;而首题有“御题额,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二十九字,显然出自石本者。较之集本,有异文十余处,如“汉有光禄大夫广意”,“广意”集本作“广德”。按,苗晋卿《寿州刺史郭公神道碑》有记“曾祖广意,光禄大夫”云,集本作“广德”盖误。是本虽未完整,然殆初拓,宋季已见珍贵。


又,《金石萃编》收有碑阴,谓“共三十四行,分三截书,上截男,中截孙,下截曾孙,字数不等,行书”,不记撰、书人姓氏。《忠义堂帖》不收。


唐 颜真卿 郭家庙碑碑阳(部分) 广德二年(764) 民国拓 私人藏


唐 颜真卿 郭家庙碑碑阳(部分) 广德二年(764) 民国拓 私人藏


唐 颜真卿 郭家庙碑碑阳(局部)


一〇、书马伏波语

马援撰,颜真卿正书。


大历五年四月,书于抚州。著录首见《忠义堂帖》,惟误“五年”为“三年”。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陈垣《道家金石略》收有《刘仙严立马援诫子书碑》,出自《萃珍阁蜀碑录》第五册。颜真卿行迹不至蜀中,且是帖《宝刻类编》又记在越州。《蜀碑记》所记“碑高一尺八寸,广一尺一寸。六行,行十一字。正书”,全与《忠义堂帖》款式不合,又误谭仙严为刘仙严,盖后人重立于蜀中者。刻者皇甫华,亦非大历年间人。


帖主谭仙严,抚州仙坛观道士,麻姑山女道士黎琼仙弟子,参《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真卿叨刺是邦,兹用忾息,有高行头陀僧智清,绪发洪誓,精心住持,请以佛迹寺僧什喻、仙台观道士谭仙严同力增修,指期恢复”,及《魏夫人碑》“大历三年,真卿叨刺是州……有仙(坛)台观道士谭仙岩者,修真自远,法侣是宗,请以男官黄道士二七人,抽隶洞灵,共申洒扫;高行女道士黎琼仙七人萃居坛院,精力住持已久,率励往来,增修观宇,从之”云,其与颜真卿道缘非浅。谭、颜之交,盖出吉州靖居寺僧智清荐引,始于抚州任上。按,颜真卿大历三年夏五月除抚州刺史,见《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阴记》。《忠义堂帖》所署“大历三年夏四月”,“三年”盖“五年”之讹。


一一、麻姑仙坛记

颜真卿撰并正书。


记目又称《麻姑坛记》《抚州南城县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文见《全唐文》卷三三八。大历六年四月,立在南城县。著录首见《集古录跋尾》卷七。《金石萃编》卷九六记:“石横广二尺八寸,高九寸。记四十六行,行二十字……正书。”宋时有小字本两种:其一,黄庭坚谓“庆历中一学佛者所书”(《金石录》引陈无巳语);其一,见《忠义堂帖》,有“令姚免”三字。


是石,《萃编》记在南城县,参其所引都穆《金薤琳琅》:“元柳待制《道传》云:《麻姑坛碑》小字楷法尤精紧,比谓旧石焚毁山中,虽重刻无复当时笔意。则亦以小字为颜书,但谓石已不存,非也。吴文正公云:《麻姑碑》在吾乡,旧为雷所破,重刻至再,字体浸失其真,则被焚者乃临川大字本,而南城之石,至今固无恙也。”又,明藩益王朱祐滨重刻碑跋有“抚州南城县旧有颜鲁公《麻姑仙坛碑》,后分南城入建昌,碑随入公廨,闻为一守橐之归,而命俗工摹一碑于郡,今所相传者是也。余广访宋拓,命良工精刻,函之邸中, 用存故事。其碑阴卫夫人等书,一一并留,不差毫发, 临池者尚鉴余之苦心哉”云。由是可知其大字本,元时已焚,存世乃重刻者;而小字本,明时有三石:一南城旧石移建昌公廨者,一俗工摹留南城者,一朱氏依宋拓重刻者(阴附卫夫人等人小楷)。惟其南城旧石出自何时,与上引两本有何干系,朱氏所据宋拓又出自何石,俱俟细考矣。


美国安思远藏有旧拓本《小字麻姑山仙坛记三本合装本》,其一为南城刻石初断本,少“光于耀日”至“谢灵运”十八行三百六十三字;第二后拓本;第三翻刻本,系何绍基、何绍业兄弟所集,有何氏题签和题跋。又,故宫博物院所藏《晋唐楷帖十一种》,亦有《小字麻姑山仙坛记》,正文五十四行,全同,而行字数有异,且首题“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并书”,更不同于《忠义堂帖》之分两行题记者,且少颜真卿结衔。


按,《忠义堂帖》本,较之故宫博物院所藏明翻刻明拓本:“心中念言”作“心中所言”,“大历二年”作“三年”,“龟源”作“龟原”,(集本亦有异:“忽还语家”为“忽还语家人”,“车驾五龙各异色”作“车驾五龙合异色”,“淙下三百余尺”为“淙下三百八丈”。)加上首题多“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字样(集本亦夺),盖出宋拓本,文字有胜于重刻本。惟其书法有异,多作俗书或通用字,如从、光、厨、或、冈、辄、召、益、流诸字,全不类颜真卿平常手法,且华姑称花姑,后又有“令姚免”三字,甚可疑者也。


碑记:“自麻姑发迹于兹岭,南真遗坛于龟源(原),华姑表异于井山。”麻姑发迹,见是碑。南真即紫虚玄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魏华存,其遗坛于龟原,见《魏夫人仙坛碑》。华姑,俗姓黄氏,讳令微,抚州临川人,其羽化升仙,时在开元九年,表异于井山者,有《抚州临川县井山华姑仙坛碑铭》志述之。三碑盖同时而立,前二碑出州牧之手,后碑亦当同一人撰并书之。是碑又称:“今女道士黎琼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梦琼仙而餐华绝粒,紫阳男侄曰德诚继修香火,弟子谭仙岩法箓尊严,而史玄洞、左通玄、邹郁华皆清虚服道。非夫地气殊异,江山炳灵,则曷由纂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按,上引诸人,除郑德诚、邹郁华两人外,《华姑仙坛碑》记之甚详。参《魏夫人仙坛碑》所记:“有仙坛观道士谭仙岩者……请以男官黄道士二七人抽隶洞灵,共申洒扫;高行妙道士黎琼仙七人,萃居坛院。精力住持已久,率励往来,增修观宇,从之。”颜真卿与之交游,并撰书三碑亟颂道教上清派始祖及有唐之传人,皆缘起于谭仙岩其人。


唐 颜真卿 大字麻姑仙坛记拓本(部分) 上海图书馆藏


唐 颜真卿 大字麻姑仙坛记拓本(部分) 上海图书馆藏


唐 颜真卿 小字麻姑仙坛记拓本 日本书道博物馆藏


一二、大唐中兴颂

元结撰,颜真卿正书。


碑目又称《磨崖碑》《浯溪中兴颂》。文见《全唐文》卷三八〇。大历六年六月,立在祁阳县。著录首见《集古录跋尾》卷七。《金石萃编》卷九六记:“磨崖高一丈二尺五寸,广一丈二尺七寸。二十一行,行二十字。左行。正书。”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前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是颂撰于上元二年秋八月,系旧文铭石。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有记:“右《大唐中兴颂》……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世多模以黄绢为图障。碑在永州,磨崖石而刻之。模打既多,石亦残阙。今世人所传字画完好者,多是传摹补足,非其真者。”是碑,宋代已见残损。撰者元结(七一九—七七二),字次山,河南汝州鲁山人,郡望出自洛阳,颜真卿饶州刺史任上友朋。进士及第,官至容州刺史。卒后,颜真卿为其撰书神道碑铭称述之(详见《元结墓表》条)。是文,元结撰于上元二年八月荆南节度判官任上,至大历六年六月刻石,历时十年。


记称“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刊此颂焉,何千万年”。盖立在永州浯溪。按,元结行迹不至抚州,且大历四年已寄住永州,见《再让容州表》“伏奉四月十三日敕,以臣前在容州,殊有理政,使司乞留,以遂人望。起复臣守金吾卫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兼御史中丞、使持节都督容州诸军事兼容州刺史,充本管经略守捉使……臣今寄住永州,请刺史王庭璬为臣进表陈乞以闻”云。颜真卿《元结碑》记元结拜左金吾将军兼御史中丞,其恳辞再三者,时在大历四年四月。斯记若是,元结大历四年已在永州。元结其前尚有永州之游,《朝阳岩铭》有记:“永泰丙午中,自舂陵诣都使计兵,至零陵,爱其郭中有水石之异,泊舟寻之,得岩与洞,此郡之形胜也。”浯溪诸文如《浯溪铭》《庼铭》《峿台铭》《丹崖翁宅铭》《东崖颂》以及《右堂铭》,皆出其间所撰。按,《峿台铭》,大历二年六月十五日刻,见《金石萃编》卷九四;《庼铭》,大历三年八月九日,□□林云刻;《右堂铭》,大历六年闰三月,高重明书。并见《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六一,皆出后来追立。《中兴颂》盖亦并出州牧王庭璬之追立,颜真卿不见永州之游,其书盖出为元结千里乞书者。《集古录跋尾》《金石萃编》并记为摩崖碑,其模勒上石者又当藉他人之手。


唐 颜真卿 大唐中兴颂拓本(部分)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唐 颜真卿 大唐中兴颂 大历六年(771) 宋拓 纵416.6cm 横42.3cm 故宫博物院藏


唐 颜真卿 大唐中兴颂原石(局部) 大历六年(771) 纵416.6cm 横42.3cm 湖南浯溪碑林藏


唐 颜真卿 大唐中兴颂拓本(部分) 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一三、八关斋功德记

颜真卿撰并正书,田悦篆额。


碑目又称《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八关斋会记》。文见《全唐文》卷三三八。大历七年五月八日稍后,立在宋州。著录首见《金石录目》第一四七七至一四八二。《金石萃编》卷九八记:“幢八面,高一丈一尺四分,广二尺五分。每面五行,行二十八字。正书。”末记“唐宋州刺史徐向及官吏奉为汴宋节度使观察右仆射信都王八关斋会报德记”二行篆书。篆书盖出田悦手笔。是碑,杨士奇《东里续集》卷二十记:“碑在,今归德州城外僧寺中。永乐丁酉秋,进士尹崇高奉使河南为余致此本,而每行下阙四字,盖打碑时为夏潦所淹也。”参侯方域《壮悔堂集》“崇祯戊寅春,碑之址筑为堞,下临濠水,久之浸及碑。郡人张翮迁之。碑高八尺,横八棱,棱尺许,凡八百八十六字,阙七十四字”(《金石萃编》引)云,明季碑之下段已见泐损。


碑主田神功,冀州南宫人,原为平卢兵马使,颜真卿平原任上“自北海迎致之”归顺朝廷者,官至检校右仆射,封信都郡王,赠司徒。新、旧《唐书》有传,见《旧唐书》卷一二四、《新唐书》卷一四四。《旧传》有称“神功忠朴干勇,当时所称。(大历)八年冬……遘疾信宿而卒。上悼惜,为之彻乐,废朝三日,赠司徒,赙绢一千匹,布五百端,特许百官吊丧,赐屏风茵褥于灵座,并赐千僧斋以追福。至德已来,将帅不兼三事者,哀荣无比”云。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其三即颂其人。


此乃记卒前下属宋州刺史徐向为之祈福事。徐向,字文伯,时为东道主。颜真卿撰并正书是碑,盖出其之请托。是石,会昌中废佛被仆,仅存三面;至大中三年,崔倬出任州牧,访求之,乃以前刺史唐弘实所得模本,“攻治其伤残,补续其次”,重铭石,五年正月一日立于州上,有《石幢记》志其事。崔倬,贝州武城人,玄宗朝良吏刑部尚书崔隐甫曾孙,河南少尹崔微之孙,太常少卿崔溉之子,曾任河南怀卫节度(李芃)掌书记、大理评事(建中四年),州县主簿,后历秘书佐郎、集贤修撰(大和九年)、天平军节度使(王源中)判官、侍御史(开成三年至五年)、宋州刺史(大中三年至五年),官至国子祭酒。与韦应物友善,韦氏有《独游西斋寄崔主簿》诸诗志之。善书,有正书《崔洧墓志铭》(崔耿撰,开成元年二月)存世。另有《崔芑夫人郑氏墓志铭》,崔倬撰。正书,不署书人姓名,以其“叔父命倬刻石,置于俯内,以扬其徽音”云,盖并出倬手。《石幢记》所谓“倬自幼学,慕习鲁公书法,才不能窥涉其门宇,然……补续其次,虽真赝悬越,貂狗相属,且复瞻仰鲁公遗文,昭示于后”者,谦卑之处,实出自诩。


篆者田悦,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侄,平州卢龙人,乃田神功族中子弟。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封济阳王,新、旧《唐书》列传,见《旧唐书》卷一四一《田承嗣传》,《新唐书》卷二一〇《藩镇魏博传》。德宗朝与朱滔、王武俊、李纳结盟称王,国号魏,僭称魏王。兴元元年去王号。《旧传》:“仍令给事中、兼御史大夫孔巢父往魏州宣慰……悦方宴巢父,为其从弟绪所杀。”参《新传》死时“年三十四”云,本年当二十三岁。《金石萃编》卷九八颜真卿《八关斋会报德记》碑末题记悦结衔“宣德郎楚丘县令”盖其时职。楚丘,隶宋州,为徐向下僚。颜、田,盖有交游,惟其合作碑版,仅见此例。毕沅《中州金石记》以为“其篆至劣……唐人之不通篆学如此”,又说“今依隶造篆不成字体”。评之如何,惟已不得一睹而鉴之。


是记云:“徐公悦而从之,来五月八日,首以俸钱三十万,设八关大会,饭千僧于开元伽蓝,将佐争承,唯恐居后。已而,州县官吏长史苗藏实等设一千五百人为一会,镇遏团练官健副使孙琳等设五百人为一会,耆寿百姓张列等设五千人为一会,法筵等供,仄塞于郊坰,赞呗香花,喧填于昼夜,其余乡村聚落,来往舟车,闻风而靡督自勤,耸而怵先胥懋者,又不可胜数矣……某叨接好仁,饱承余烈,睹慈盛美,益靦求蒙,若不垂诸将来,则记事者奚述?”其斋会之盛烈,莫有与侪,颜真卿佞佛,又亲历其间,奚能无慨?


唐 颜真卿 八关斋功德记碑 大历七年(772) 清拓 纵196cm 横47cm×4


唐 颜真卿 八关斋功德记碑拓片


唐 颜真卿 八关斋功德记碑拓本(部分) 日本书道博物馆藏


一四、宋璟碑

颜真卿撰并正书。


碑目又称《宋广平碑》《唐相宋璟碑》《唐故太尉文贞宋公碑》《宋文贞璟碑》《广平郡公宋璟碑》《右丞相广平文贞公宋璟碑》《广平郡文贞公碑》《广平文贞公宋璟碑》《尚书右丞相文贞宋璟碑》。全称《有唐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文见《全唐文》卷三四三。大历七年九月二十五日,立在沙河县。著录首见《墨池编》卷十七。《金石萃编》卷九七记:“碑高一丈一尺七寸,广六尺。侧厚一尺二寸五分。两面俱二十七行,行五十二字。侧七行,行五十字。正书。”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是碑久晦,至明复显。都穆《金薤琳琅》卷一六有记,其所得略有小异者,盖出重开之石,时在宋代。


《颜鲁公文集》全同都氏家藏集本,盖出重开之前本,《全唐文》本之。然今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拓装裱本又不同于都氏所见,明显非出刻画之讹者,或时又另有一本在。又,王澍《竹云题跋》有记碑与集之所异。王澍所见集本,或又与都氏家藏者异版,而碑则略同于故宫本。


唐 颜真卿 宋璟碑 大历七年(772) 拓片


唐 颜真卿 宋璟碑碑阳拓片


唐 颜真卿 宋璟碑 碑阳拓片(部分)


一五、宋璟碑侧记

颜真卿撰并正书。


碑目又称《宋璟碑阴记》。全称《唐故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侧记》。文见《全唐文》卷三三八。大历十三年三月,附刻于沙河《宋璟碑》侧。著录首见《金石录目》第一四七三。《金石萃编》卷九七记:“碑侧,长与碑同,厚一尺一寸。十行,行七十字。正书。”颜真卿结衔“吏部尚书”。


碑主宋璟(六六三—七三七),邢州南和人,祖籍出自广平,有唐名丞相,封广平郡公,世称宋广平,新、旧《唐书》有传,见《旧唐书》卷九六、《新唐书》卷一二四。其子宋俨之从父浑乃颜真卿御史台上司,其《碑侧记》称“真卿时忝监察殿中,为中丞(御史中丞浑)属吏”。是碑亦言“宪台执简,承谕德(太子左谕德浑)之深知”。《颜鲁公行状》有记其援额宋浑事,交情不同于一般。《金石萃编》卷九七引《宋璟碑》,首题“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末款“大历七年岁次壬子九月二十五日孙俨追建”。按,碑有称:“大历五年冬十二月,孙俨惧遗盛美,不远求蒙,以真卿……谨凭吏部员外郎卢僎所上行状,略陈万一,多恨阙遗。”参大历六年六月《中兴颂》、七年四月甲寅《颜含碑》,结衔“行抚州刺史”前冠一“前”字,是碑盖始撰于大历五年十二月,而成于六年闰三月抚州代到之前,末款年月盖立石之日。俨,璟第七子尉氏令华之子,后官至苏州刺史。其碑侧记论述立碑始末,后又明题“十三年春三月吏部尚书颜真卿记”。功德圆满者,盖在十三年三月间。而是时,俨之六伯衡自谪居沙州后,守敦煌,陷吐蕃,吐蕃闻其父名礼送归朝,至去年十一月回京。代宗超奖,仅不数月。可谓是石因衡而息,因衡而起。


唐 颜真卿 宋璟碑碑侧拓片(部分)


一六、元结墓表

颜真卿撰并正书。


表目又称《元次山铭》《容州都督元结碑》《元结碑》《元公次山墓表》《元君表墓碑》《元次山墓碣铭》《元次山碑》。全称《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文见《全唐文》卷三四四。大历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立在鲁山县。著录首见《集古录跋尾》卷八。《金石萃编》卷九八记:“碑高八尺,广三尺九寸,厚一尺一寸五分。四面刻,面、背均十七行,左、右侧均四行,共四十二行,行三十三字至三十五字不等。正书。”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


碑主元结(七一九—七七二),字次山,自号元子、猗玗子、浪士、漫郎、聱叟、漫叟。郡望河南,世居太原,后移居汝州鲁山,因父延祖(太先生)以鲁县商余山多灵药,遂家焉。天宝十三载,进士及第,初仕右金吾兵曹参军(乾元二年),历水部员外郎、著作郎(宝应元年)、道州刺史(广德元年,二年至任),改容州刺史(大历三年),拜左金吾卫将军、御史中丞(大历四年),终于奉召归途,年五十四,赠礼部侍郎。颜真卿撰书是碑以志之,《新唐书》列传多本之。其家世:高祖善祎,皇朝尚书都官郎中,常山郡公;曾祖仁基(《新传》记字惟固),朝散大夫、褒信令,袭常山公;祖利贞(《新传》记名亨、字利贞),霍王府参军,随镇改襄州;父延祖……历魏城主簿、延唐丞……及终,门人谥曰太先生。宝应元年追赠左赞善大夫。二子,曰以方、以明。是可补《姓纂》之或阙。是碑有称:“中书舍人杨炎、常衮皆作碑志以抒君之德业。故吏大历令刘衮、江华令瞿令问,故将张满、赵温、张协、王进兴等感念恩旧,皆送丧以终葬,竭资鬻石,愿垂美以述诚。真卿不敏,常忝次山风义之末,尚存衋往,敢废无愧之辞。”是碑之外,尚有杨炎、常衮之文,且并出其故吏刘衮诸人之请托。


王昶收有是碑拓本,曾较集本,提出多处异文。今较《四部备要》本多同石本,惟“七年春正月”“率性方直”(有注石本“方直”作“直力”)、“素志莫申”诸处有异,王昶所见乃另一集本。惟其讹别者,非关抄刻,实出碑石损泐之不同,或模打精粗之差异。


李商隐《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称“见憎于第五琦、元载”。其与颜真卿不仅为文友,政治上或亦出同调。又,元结自称“书学自业,老于儒家”,见《乞免官归养表》,盖亦一知书者,宜其《中兴颂》留与颜真卿书之。道州故吏刘衮诸人请托颜真卿撰并书其碑记“垂美以述诚”,洵不愧为深知元结者也。


唐 颜真卿 元结墓表 大历七年(772) 拓片 纵263.3cm 横103cm 原石存于河南鲁山县


唐 颜真卿 元结墓表拓本(部分) 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一七、干禄字书

颜元孙撰,颜真卿正书。


《干禄字书》有序,见《全唐文》卷二〇三。大历九年正月初七日,立在湖州刺史宅东厅院。著录首见《集古录跋尾》卷七,惟其题误作“干禄字样”。开成四年六月二十九日杨汉公摹刻。《金石萃编》卷九九记“勾咏潼川本”:“碑下截缺。凡两面,一高七尺八寸五分,一高六尺九寸七分,俱广四尺七寸。书分五层,三十三行,行九字,正书。额题‘颜氏干禄字书’六字,篆书。”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杨汉公《干禄字书后序》:“闲录《干禄字书》镌于贞石,仍许传本示诸后生。一二工人用为衣食业,昼夜不息,刓缺遂多。亲侄禺(颙)顷牧天台,惧将磨灭,欲以文字移于他石,资用且乏,不能克终。汉公谬憩棠阴,获观墨妙,得以余俸,成颙之意,自看模勒,不差纤毫,庶笔踪传于永永。”按,禺(颙)乃颜真卿八弟允臧第三子,《赤城志》记大和二年任台州刺史。


《宝刻丛编》卷十二引《集古录目》:“《唐修桐柏宫碑》……台州刺史颜颙(禺)篆额……碑以大和四年四月立。”颜真卿所撰《天台禅林寺智者大师画像赞》即其所书,立于四年十二月。杨汉公所说若是,是石大和初年已刓缺几尽,开成初年另立者,乃出其传本。参勾咏《干禄字书记》:“石刻在刺史宅东厅院,传之惟艰,故世罕得善本,而蜀士大夫所见惟板刻,尤鲜得其真。府尹龙阁宇文公比刺湖州,得鲁公所书与杨汉公所摹二本,特为精详……于是俾以杨、蜀二本参校,若颜书之刓缺者,以二本补焉。不可推究者,阙之,命通颜书之士摹勒刊石于泮……自开成历五季迄皇朝,距今凡五甲子,汉公传本亦浸磨灭,鲁公真迹所存终十四五尔。”是碑至南宋绍兴壬戌(十二年)勾咏作记时,汉公摹本亦已磨损,十存四五,而惟其蜀石尚存,《萃编》所见即为是石。


唐 颜真卿 干禄字书(部分) 大历九年(774) 拓本


一八、放生池书迹三种

颜真卿撰并正书,吴文休镌。


《放生池碑》,碑目又称《天下放生池碑铭》。文见《全唐文》卷三三九。《宝刻丛编》卷十四引《集古录目》记其结衔“升州刺史浙西节度使”,盖撰书于乾元年间。


《乞题放生池额表》,又称《乞御书天下放生碑额表》。文见《全唐文》卷三三六。


以上两种,著录并首见《东坡题跋》卷四。


《碑阴记》,又称《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阴记》。文见《全唐文》卷三三八。大历九年正月,立在湖州。著录首见《集古录跋尾》。


《忠义堂帖》所收《乞题放生池额表》《碑阴记》,盖出拓本。其《乞题额表》“中使张庭玉等”句下插入《碑阴记》全文,乃出裱者所误。


按,是本一行五字,《碑阴记》前有题记“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七行二十五字。较之集本:集本“既有斯答,御札垂下”,作“既有御札,垂下而斯答”;“拜江陵尹”,少一“陵”字;“不行”,少一“行”字;“所置碑石”,“置”为“采”;“秋九月归自东京”,“归自”作“归至”;“命吏干磨,家僮镌刻之”,作“命吏干磨砻之,家僮镌刻之”;“额既未立,追恩莫达”,“达”作“逮”;“客或请先帝所赐敕书”,“请”下多一“集”字;“勒愿斯毕”,“勒”作“勤”。


《乞题额表》,亦一行五字,其前题“乞御书题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并御书批答”。较之集本:“魏帝外禅之主”,“魏帝”作“魏文帝”;“顿首谨言”,作“顿首顿首死罪谨言”;末款多“上元元年七月十七日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刑部侍郎柱国丹杨县开国侯臣颜真卿上表”三十六字。


《肃宗批答》,行草书,一行三字,其中“必登仁寿之域”,“必”作“毕”。集本所本或为原石,而《忠义堂帖》乃出拓本,惟时已见损泐。


按,《乞题放生池额表》有记“兼力拙自书……遂绢写一本……奉进……缘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一本,随表奉进”云,《忠义堂帖》所收大于同帖之《郭氏家庙碑》,其所谓“据石擘窠大书”,而“点画稍细”者,则为平常格局,盖与《多宝塔》《郭氏家庙碑》者类同。帖中《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更大于是本,其“擘窠大书”又当特例。唐代碑版,至盛中唐多摹勒铭石,已渐改书丹旧习,而时无大纸,“绢写”乃其惯例,非特颜真卿一人,其宽博浑雄处允宜有别于前朝,而胜于日常写本与墓志书法。


吴文休,无考。


唐 颜真卿 乞题放生池碑额表(部分) 大历九年(774) 拓本 纵35.6cm 横16.5cm


一九、柳恽西亭记

颜真卿撰并书。


碑目又称《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文见《全唐文》卷三三八。大历十二年四月,立在湖州。著录首见《颜鲁公文集》卷二八引《湖录》。


碑主李清,天宝十二载进士登第,与皇甫曾、刘太冲及鲍防同年,并出杨浚榜下。大历初年在越州,偕吕渭、鲍防诸人预唱《柏梁体状云门山物》。大历十年出任乌程县令,十二年四月代受,赴京,皎然有诗送行。生平事迹未详,惟见是记“清,皇家子,名公之胤……两参隽乂之列,再移仙尉之任,毗赞于蜀邑,子男于吴兴,多为廉使盛府所辟荐”云。至于政绩,尤见赞许,有称:“弦歌二岁,而流庸复者六百余室,废田垦者三百顷,浮客臻凑迨乎二千,种桑畜养盈于数万,官路有刻石之堠,吏厨有餐饯之资,敦本经久,率皆如是……夫知邑莫若州,知宰莫若守,知而不言,无乃过乎?”按,皎然诗题曰《送乌程李明府得陟状赴京》,又有云:“士林推玉振,公府荐冰清。为政移风久,承恩就日行。”参是记“真卿……启于十连优诏以旌清之美也”云,李清之移官,盖升迁,出自颜真卿之启旌也。


是记有石刻存世,金石经籍则不见著录。《嘉泰吴兴志》有记嘉祐中张田移颜真卿所书《干禄字书》《放生池碑》《项王碑述》和《射堂记》于忠烈庙,而不见有是记,盖早佚于嘉祐之前而或在晚唐年间,而今复见之。残碑现藏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唐 颜真卿 修西亭记原石 图版由“展玩”团队提供


唐 颜真卿 修西亭记碑阳、碑侧原石 大历十二年(777)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藏


唐 颜真卿 修西亭记碑阴、碑侧原石 大历十二年(777)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藏


唐 颜真卿 修西亭记碑阳拓片(部分)


唐 颜真卿 修西亭记碑阴拓片(部分)


唐 颜真卿 修西亭记原石(部分)


二〇、李玄靖碑

颜真卿撰并正书,吴崇休镌。


碑目又称《玄靖先生后碑》《李玄靖先生碑》《玄靖李先生碑》《茅山玄靖先生李君碑》《茅山玄靖先生李含光碑》《李含光先生碑》《李含光碑》。全称《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文见《全唐文》卷三四〇。著录首见《墨池编》卷十八。大历十二年五月,立在句容县茅山。《金石萃编》卷一〇〇记:“碑已断裂,约高一丈余,广三尺二寸五分,厚一尺四分。四面刻,前后各十九行,两周各四行,行皆三十九字。正书。”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又记:“绍兴丁巳(公元七年)五月十四日大风折颜碑,霅溪沈作舟扶起之。”参张廷济道光十一年题跋“颜书《茅山元静先生碑》……绍兴七年丁巳为大风所折。嘉靖三年甲申玉晨观火,碑石糜碎”(上海博物馆藏南宋拓本)云,是碑明代中叶已见碎裂。王澍《虚舟题跋》记:“原碑断于宋绍兴七年丁巳,不知何时毁去。今茅山所有碑乃是覆刻,笔画细瘦,全乏鲁公雄健之气,且字之讹者七十余处,而原碑不可复得矣。”王澍,清代康、雍时人,其所见重刻者,或立于晚明。是碑,因前有大历七年张从申行书柳识《玄靖先生碑》(李阳冰篆额,世称“三绝碑”),遂称为“后碑”。


碑主李含光(六八二—七六九),本姓弘,因避孝敬皇帝庙讳,改本姓,广陵江都人。神龙初度为道士,四十八岁从师司马子微,居茅山紫阳观,赐号玄靖。为上清派道士第五代传人,即陶宏景(隐居)—王远知(升元)—潘司正(体元)—司马子微(正一),传三洞真法。工篆籀、楷书。又善文,著有《本草音义》两卷、《〈老子〉〈庄子〉〈周易〉义略》三卷、《内学记》二篇。碑记:“真卿,乾元二年以升州刺史充浙江节度,钦承至德,结慕元微,遂专使致书于茅山,以抒诚恳。先生特令韦练师景昭复书于真卿,恩眷绸缪,足励超然之志。”其乃神交,不及谋面,然钦承、结慕之情已溢于言表,后之奉道尤特崇于上清派,以至于有出世之想、归心茅山者,盖缘起于此也。复信人景昭(六九四—七八五),字怀宝,丹阳延陵人,俗姓韦氏,父思蒇、祖道会,并为道士。初师事包士荣。乃上清派第七代传人,即陶宏景—王远知—王轨—包方广—包法整—包士荣。天宝十一载奉诏与李玄靖修功德,造茅山紫阳观,因而居之。碑称其为玄靖门人,盖误。贞元元年卒,检校国子司业陆长源撰碑颂述之。


与《述书赋》作者窦臮友善,有称“声同道韵, 理契德源”,见陆长源《华阳三洞景昭大法师碑》,时任浙江东西道节度支度判官、检校尚书兵部郎中、兼侍御史,为之正书铭石,立在雷平山。是碑又称:“大历六年……永负借山之记,而景昭洎郭闳等以先生茂烈芳猷,愿铭金石,乃邀道士刘明素来托斯文。”郭闳,葛立方《韵语阳秋》引陆羽《王维画孟浩然马上吟诗图》序有记“颜太师好异典,郭山人闳赠金匮文”云,颜、郭盖有交游,而时在修《韵海镜源》之大历八九年间。是年来湖托撰者为刘明素,颜氏之与景昭,或亦仅为神交,未曾周旋。


是碑有记颜真卿与李含光门人殷淑、韦渠牟“尝接采真之游,绪闻含一之德”。道家重养生修摄,李含光有《修真秘旨》一书,是或亦一金丹之术,“采真”乃“修真”之异称。


碑原存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上海博物馆藏有南宋拓本,今较集本,亦见十余处异文。盖出拓本之异,或为刻工所讹。内又有“生门人”与“门人中”三字,“子韦”与“韦渠”二字,“接”与“采”字相叠,显然出自铭石时所改,斯亦可见当时上石摹勒,刻工仅依点画直斤斤然而不论文字。


吴崇休,无考,或与《放生池碑》刻工吴文休并出一家。


唐 颜真卿 李玄靖碑残石 大历十二年五月(777) 拓片 私人藏 碑原藏于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


唐 颜真卿 李玄靖碑残石拓片(部分)


二一、杜济墓志 杜济碑

颜真卿撰并正书。


志目又称《杜济墓志铭》《梓州刺史杜济墓志》。全称《京兆尹兼中丞杭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杜公墓志铭》。碑目全称《京兆尹御史中丞梓遂杭三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杜公神道碑铭》。文并见《全唐文》卷三四四。大历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入窆(立石)万年县。著录首见《集古录跋尾》卷七。《墨池编》卷十七作“大历十三年”,盖误。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卷》收有《杜济墓志》,谓:“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拓片高33c m,宽35c m。正书。”按,是志二十四行,行二十四字,不署撰书人姓氏。书法出自颜字。其文字,较之集本多有讹误,显然伪鼎。


黄本骥《古志石华》卷十三收有《杜济墓志》,首题“友婿颜真卿撰”,不见“并书”字样。其编次《颜鲁公文集》“书评”条下引《集古录跋尾》《金石录跋尾》以及《集古录目》《金石录目》有关文字,所谓鲁公书者多出揣测之词。《集古录跋尾》已有“盖世颇以为非颜氏书”之记,至黄氏则直言非鲁公书,其《颜鲁公年谱》大历十二年条下有“作友婿京兆尹杜济墓志并为济撰书神道碑”云者,甚为审慎,其笔画并非宋人所谓“非鲁公不能为者也”盖泛泛之谈也。


志(碑)主杜济(七二〇—七七七),字应物,襄阳人,望出杜陵,杜甫从侄。太子中舍人韦迪三女婿, 即颜真卿妻妹夫,有友婿之份。解褐南郑主簿,后官至京兆尹,终于杭州刺史任上。三子:匡、陟、肃。《新表》“襄阳杜氏”条记“匡、陟、缉、宁、杨”五子, 盖误读碑文,以“缉宁家残”句中之“缉宁”为杜济两子名。黄本骥《颜鲁公文集》卷十于碑后已考正之。“杨”为“肃”之讹。匡、陟、肃为颜真卿襟侄,是时未见职守,或尚未入仕。杜氏三兄弟,见于史者,仅陟一人,《宋高僧传》卷十六《唐钱塘永福寺慧琳传》有“元和丁亥,太守、礼部员外城南杜陟,请出永福寺登坛”云。元和丁亥,即元和二年。另,《唐才子传》卷七“李远”条记“大和五年,杜陟榜进士及第”。元和二年、大和五年相距二十五年,两杜陟,盖非一人。杭州刺史杜陟当是。进士杜陟,为别一人。四女,长女时适校书郎卢少康。


《唐会要》卷七九《谥法上》“简”条下记有“杭州刺史杜济”。碑、志,并不见,盖出追谥。


杜济为元载集团中人,京兆尹任上为徐浩妾弟侯莫陈怤冒选违典,为御史大夫李栖筠弹劾,史称:“始, (徐)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货数十万饷(元)载,而(杜)济方为京兆,(薛)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新唐书》卷一四六《李栖筠传》)济为之违典,虽承元载意旨,盖亦出自徐浩请托。又,杜济永泰元年剑南节度行军司马任上,因节度严武故,奏请郭英乂为节度,见《新唐书》卷一四四《崔宁传》。按,严武卒于四月庚寅,郭英乂为成都尹、充节度使在翌月癸丑,其奏请,盖在四月庚寅至五月癸丑间,并见《旧唐书》卷十一《代宗纪》,而前年十一月十五日颜真卿因郭英乂谄事军容使鱼朝恩有《与郭仆射书》,先后未隔半年。颜、杜为联襟,而视右仆射郭英乂清浊如是,其与权相元载者更有墨朱之别矣!


《集古录跋尾》卷七称《杜济碑》:“已残缺,铨次不能成文,第录其字法尔。”宋代盖已残甚。其别称《梓州刺史杜济碑》者,洵有由也。


二二、殷君夫人颜氏碑

颜真卿撰并正书。


碑目又称《殷夫人墓志》《钱塘县丞殷府君夫人碑》《杭州钱塘县丞殷府君夫人碑》《殷府君夫人碑》《钱塘县丞殷履直夫人颜氏碑》。全称《有唐故杭州钱塘县丞殷府君夫人颜君神道碑铭》。文见《全唐文》卷三四四。大历十二年,立在洛阳。著录首见《墨池编》卷十七。《宝刻类编》卷二作“开元二十六年”。参《金石萃编》卷一〇一,是碑标题记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公”,盖书于湖州刺史任上。


颜真卿湖州任上不见上计归京事,其洛下扫祭伯母当在大历十二年五月后归京次洛之日。“开元二十六年”,盖殷氏夫妇合葬之日,《类编》误。《萃编》记:“碑两面刻,连额高七尺七寸五分,广二尺二寸三分,各九行。两侧各四行。每行并二十九字。正书。额题‘唐钱唐丞殷君夫人颜君之□’十二字,篆书。”是碑久晦,至清复显,见黄叔璥《中州金石考》卷六引《金石补遗》:“四面环刻……在河南府学道居寺天王殿前,新自地中掘起者。”按,刘青藜《金石续录》卷三有记“《唐殷夫人墓志》。右志在河南旧府治门内掘土得之,委弃粪壤。学博齐君怀瑜言于当事,移置关将军庙中。剥落殊甚,其可识者:篆额‘唐钱塘丞殷’,余缺。首行‘钱塘县丞府君夫人□□’,侧书‘并序’二字。次行‘第十三侄男金紫光□□□□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公真卿撰并□’。志云‘君(号)□定,琅邪临沂人。北齐黄门侍郎之推府君之元□,皇朝寿(秦)王记室思鲁府君之曾□,著作郎弘文□贤□之孙,天皇曹王侍读赠华州刺史昭甫□君之季女’。以下文字漫漶不可句”云,所谓墓志者,诚误。


按,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卷二记:“右碑文廿六行,两面两侧环刻……皆正书。其上横题,篆书,两面各六字。在洛阳玉虚观(道寺居)。嘉庆丁丑虞山张子恂文学夔游中州,手拓其文,归以赠予。”刘青藜所见“唐钱塘丞殷”诸字,乃碑阳之篆额。所谓墓志云者,盖未见碑阴字题额。是时碑阴当已泐损,且其出土地及之移置关将军庙者,与《金石补遗》相左,盖出而复晦,至时遂重见之。参刘青藜卒于康熙中叶,其重见已移置关将军庙中,则必在康熙初年。


碑主颜真定(六五四—七三七),颜昭甫之季女,颜真卿之姑母,钱塘县丞殷履直之妻。碑记:“君号真定……天后当宁,旁求女史,太夫人殷氏以彤管之才,膺大家之选,召置左右,不遑顾复。二弟曰秘书监元孙府君、太子少保惟贞府君,藐焉始孩,倾隔怙恃。君躬自诲育,教之诗书,悉擅大名,皆君力也。叔父吏部郎中敬仲府君,为酷吏所诬。君率二妹宜芳令裴安期妻、司业岑献妻,割耳诉冤,因获减死。”其乃颜昭甫小女,元孙、惟贞之姐。按,颜敬仲遭诬获免而左迁外郡,时在仪凤二年,颜元孙生于乾封三年,正值十岁,见《颜真卿年谱》。太夫人殷氏“膺大家之选”,必出其前。又,《颜元孙碑》记元孙“少孤养于舅殷仲容家”,真定年长十四岁,其“律母师”,代母诲弟,当在其后。其为殷仲容侄媳,古制虽族居,然夫亡多寄归娘家,元孙、惟贞兄弟少孤,随母寄养于外祖家,亦即迁至姐夫家与之同居于殷家,宜有诲育之恩!二妹,宜芳令裴安期妻、司业岑献妻,盖从妹,为敬仲之女也。按,宜芳令裴安期,《新书·世系表》记为汾州司马,宜芳令乃其父知久。裴谟《唐故陆浑县令裴府君墓志铭》亦记:“公讳行著,字长裕……五代祖□(立)本,皇朝户部郎中。郎中生宜芳县令知久。宜芳生长举县令安期。”宜芳令者盖误父为子。长举县令,乃其终官(元稹《唐故福州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中大夫使持节都督福州诸军事守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左散骑常侍裴公(乂)墓志铭》误为长安县令)。


三子:长曰嘉绍,武康丞,工小篆,柳冕乃其婿,时职太乐令;次曰齐望,处士;幼曰成己,晋州长史。碑记颜氏开元二十五年卒于成己尉氏县尉任上,晋州长史,盖在其后。或与嘉绍,并为时职。六女:长适李氏,乃安陆令李铨之母;次适王元淑;次适蔡九言;次适颜昭粹;次适杨钦;季适颜阙疑。碑称成己每与内第曜卿、允南同赋诗,其亦当有娶于颜氏也。颜真卿同母十人,七男三女,其颜氏者,盖居其一,为其长姐。柳冕乃其姻亲。


唐 颜真卿 殷君夫人颜氏碑碑阳、碑侧、碑阴、碑侧 大历十二年(777) 拓片 纵190cm 横54cm 碑原藏于河南洛阳玉虚观


唐 颜真卿 殷君夫人颜氏碑碑阳(局部) 大历十二年(777) 拓片 私人藏


唐 颜真卿 殷君夫人颜氏碑拓片(局部)


二三、马璘新庙碑

程浩撰,颜真卿正书,韩秀实隶额。


碑目又称《泾原节度使马璘先庙碑》《马璘先庙碑》《扶风郡王君璘碑》《赠司徒马璘新庙碑》。全称《唐故尚书左仆射知省事扶风王赠司徒马公璘碑》。大历十四年七月,立在京兆。著录首见《墨池编》卷十八。《宝刻丛编》卷七引《集古录目》记颜真卿结衔“吏部尚书”,韩秀实结衔“太子中允翰林待诏”。其后久晦,至光绪十六年西安蕃署出土,已残损裂为五石,存二十二行四百余字及隶额(缺唐、仆、扶、徒四字)。陶子久有跋记之。现存西安碑林。《西安碑林书法艺术》记“宽114cm”。


碑主马璘(七二一—七七六),字仁杰,扶风安定人,为抚边名将,官至检校左仆射知省事,封扶风郡王,卒后赠司徒,谥曰武。常衮撰有神道碑铭志述之。新、旧《唐书》有传,见《旧唐书》卷一五二、《新唐书》卷一三八。一九九五年元月,西安洪庆镇田王村出土《马璘墓志铭》,全称《大唐故四镇北庭行营节度兼泾、原、颖、郑等节度观察、尚书左仆射、扶风郡王赠司徒马府君墓志铭》,亦常衮撰,挚宗正书,并出奉敕。其记卒于大历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旧传》所记十二年,盖误。其志不记谥号,其谥必在其后。《旧传》称:“广德初,仆固怀恩不顺,诱吐蕃入寇,代宗避狄陕州……代宗还宫,召见慰劳之,授兼御史中丞。永泰初,拜四镇行营节度,兼南道和蕃使。”按,颜真卿扈从幸陕,除尚书左丞,随驾还京,除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时在广德二年正月初五日,与马璘授中丞相先后,详见《颜真卿年谱》。大夫乃御史台长官,中丞为其副手。又,《马璘墓志》“永泰二年,特加御史大夫”云,是年二月,颜真卿出贬峡州,马璘之大夫,盖其后任。颜、马,盖有宪台同僚,例有行谊。


《旧纪》:大历十四年七月“壬申,毁元载、马璘、刘忠翼之第,以其雄侈逾制也”。此碑曰新庙,盖其私第为新君德宗所毁者。立碑,盖其前,以六月为近是。是碑多目,如《金石录》作《马璘先庙碑》,《金石略》作《泾原节度使马璘先庙碑》,《宝刻丛编》引《集古录目》作“赠司徒马璘新庙碑”,《宝刻类编》作“扶风郡王君璘碑”,盖出于残损所致。当年毁第之时殆祸及池鱼,随之颠仆,至宋代已见不完。是石虽存,不见全貌,良可惜也。


篆额人韩秀实,韩择木之子,与兄秀荣、弟秀弼并继家业以隶书名世,历梁州都督府长史,官至太子中允,以书充翰林待诏。封武阳县男。所书碑志见于著录者凡十:《薛嵩碑》(程浩撰,大历八年十月立)、《郝玉碑》(杨炎撰,大历九年立)、《李光进碑》(杨炎撰,大历十年)、《李深碑》(大历十二年三月立)、《鲜于氏里门记》(韩云卿撰,李阳冰篆额,大历十二年五月立)、《平蛮颂》(韩云卿撰,李阳冰篆额,大历十二年□月二十五日立)、《李氏墓志》(独孤愐撰,大历十三年七月二十四日入窆)、《辛浩墓志》(成朝秀撰,大历十三年入窆)、《禹庙碑》(韩云卿撰,李阳冰篆额,建中元年三月二日立)以及是碑。


唐 颜真卿 马璘新庙碑 大历十四年(779) 拓片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唐 颜真卿 马璘新庙碑原石(局部)


二四、颜勤礼碑

颜真卿撰并正书。


碑目又称《颜勤礼神道碑》《夔州都督府长史颜勤礼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文见《全唐文》卷三四一。大历十四年,立在万年县凤栖原。著录首见《集古录跋尾》卷七。《金石录目》卷二八记“元祐间,有守长安者后圃建亭榭,多辇取境内古石刻以为基址。此碑几毁而存,然已摩去其铭文”云,是时盖已残损磨灭。其石久晦,至民国十一年始显,见宋伯鲁碑下题记:“右《唐夔州都督府长史颜勤礼碑》,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民国十一年壬戌十月之初,何容星营长获之长安旧蕃廨库堂后土中,石已中断,上下皆完无缺。”按,碑不见额及铭,盖已早佚于宋时。现存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书法艺术》记:“高268cm,宽92cm,三面刻四十四行,行三十八字。”故宫博物院藏有初拓片,较之集本,集本多误。故宫博物院所藏初拓本,亦间见夺字,不可句读以致文理不通,盖出装帧之误。


碑主颜勤礼(?—六六一),字敬,颜真卿曾祖,解褐秘书省校书郎,历右领(军卫)左右府铠曹参军(武德中),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监(武德九年十一月),兼行雍州参军事(贞观三年六月),秘书佐郎(贞观六年七月),詹事主簿(贞元七年六月),转太子(詹事)直监、加崇贤馆学士,出补蒋王文学、弘文馆学士,擢陈王府属(永徽元年)。迁曹王友,无何,拜秘书省著作郎。后以夫人柳氏受其兄中书令柳奭亲累,出贬夔州府长史,显庆六年卒于任上。夫人,先殷氏,后柳氏。七子:昭甫(即颜真卿祖父)与弟敬仲,出自殷氏;殆庶、无恤、少连、务滋、辟强,出自柳氏,受舅氏柳奭之累,终身不得仕进。六孙:元孙、惟贞、会宗、孝友、澄、润。元孙、惟贞为昭甫子,会宗、孝友、澄、润为敬仲子。十七玄孙:春卿、杲卿、曜卿、旭卿、茂曾、阙疑、允南、乔卿、真长、幼舆、真卿、允臧以及长卿、晋卿、邠卿、充国、质。按,颜真卿《祭侄季明文》自称第十三叔,《干禄字书》《颜真定碣》自称“第十三侄”,其行第当十三。今列名第十一,之前当有二兄。又,《家庙碑》自称第七子,今列名为弟六,参《允南碑》允南为惟贞第二子,《幼舆碑》幼舆为惟贞第六子,允南、幼舆间当有一兄,上引长卿、晋卿、邠卿、充国、质五人早世者,必有二人早生于真卿,而其一为亲兄弟,另三人少于真卿。按,元孙年长惟贞二十年,真卿亲兄一人除外,余下四人盖并为元孙子。又,《殷践猷碣》谓其母殷氏中年孀嫠,遗孤十人,未能自立,今可知者仅阙疑、允南、乔卿、真长、幼舆、真卿、允臧七人,加上早世一人为八人,允臧即其第八子,与真卿仅隔周年,不当更有早世者,意以为间少二人者必为女子,而殷成己夫人必为其一,其长于允南,盖长姐也。按,江西观察使韦丹,韩愈撰有墓志铭称“以甥孙从太师鲁公真卿学,太师爱之”云,甥孙乃姐妹之孙,其祖母即韦政之母,为颜真卿之姐妹。又有沈盈,《颜杲卿碑》称“从父甥”,《颜氏家庙碑》为“外孙”,其必颜惟贞之女子,即颜真卿姐妹之子。联想到颜真卿《沈氏述祖德碑阴记》自称“江南婚姻之旧”,《授颜真卿太子太师告》又谓“太后崇徽,外家联属”,太后沈氏即沈震之妹,“外家联属”,颜、沈姻谊,盖出沈盈之母。韦、沈二夫人亦“遗孤十人”中人,偕殷成己夫人为颜真卿之三姐妹。为是七男三女,正合“遗孤十人”之谓。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碑阳、碑侧、碑阴、碑侧 大历十四年(779) 拓片 纵268cm 横92cm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原石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原石(局部)


二五、张敬因残碑

颜真卿撰并正书。


碑目又称《和州刺史张敬因碑》《赠和州刺史张敬因碑》。大历十四年,立在许州。著录首见《集古录跋尾》卷七。参欧阳修云“碑在许州临颍县居民田中,庆历初有知此碑者,稍稍往模之。民家患其践田稼,遂击碎之。余在滁阳,闻而遣人往求之,得其残缺者为七段矣”,北宋时已残损过甚。故宫博物院有端方旧拓本。


参端方《匋斋藏石》记:“碑已残毁,现存之石,广三尺一寸,高尺寸不计。前后漫灭,惟中间八行,行存四五字。正书,径一寸八九分。”是碑至清末光绪年间残存仅一石,惟得三十余字矣。


碑主张敬因,无考。据《集古录跋尾》所记,乃南阳人。祖澄,父连。


唐 颜真卿 张敬因残碑 大历十四年(779) 拓本


二六、臧怀恪碑

颜真卿撰并正书,李秀岩摹勒。


碑目又称《赠工部尚书臧怀恪碑》《将军臧怀恪碑》《右武卫将军臧怀恪碑》。全称《唐故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公神道碑铭》。文见《全唐文》卷三四二。大历中,立在三原县。著录首见《墨池编》卷十七。《金石萃编》卷九五记:“碑高一丈一尺一寸,广五尺四分。共二十八行,行字自五十八至六十四不等。正书。”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李秀岩结衔“翰林待诏、光禄卿”。以其子希晏,卒于广德而葬于大历五年,父之重立碑,盖在同时。《宝刻丛编》卷十引《集古录目》及《宝刻类编》卷二作“开元十二年”。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四作“广德元年”,《金石萃编》所记“李秀岩题额”,并误。


现存西安碑林。首行题记颜真卿条下有“翰林待诏、光禄卿李秀岩模勒”字样,为行书,盖出李氏自题。故宫博物院藏有晚明拓本,较之集本,集本多异,盖出刊刻之讹。按,是本裱装亦有讹错,如“(又赠)太常卿,广德元年”句,“德元”另出一行,移在“太常卿”前;“(促龄)悲于逝晷而积善垂裕余庆,光于后昆,故得业(济艰难)”作三行,为“善垂裕余庆光,悲于逝晷而积,于后昆故得业”,以致不可卒读;“我骑如云,我旗连天”,前句误作“骑好云我”;“令人趋奉”,“趋”讹作“趍”乃出装帧之不慎。是碑有篆额“唐故东莞臧公神道碑”三行九字,王昶失载。


碑主臧怀恪(六六九—七二四),字贞节,东莞人,初仕胜州都督府长史,后官至右武卫大将军,赠工部尚书,封爵上蔡县侯。颜真卿与其侄即怀亮子谦为田苏之游,又为其子希让山南西道节度使辖下州牧(蓬州刺史、利州长史),自有交谊。是碑记其七子希崇、希昶、希忱、希愔、希景、希晏并有赠官,盖已下世,而于希让又特加颂述,其撰并正书者,殆出其人之请。一九八五年四月,陕西三原陵前乡三合村出土颜真卿所撰《臧怀亮墓志》,记祖宠骠骑将军,父善德银州郡太守。是碑,误骠骑将军为其曾祖满(《臧氏纠宗碑》同),父德少一善字,盖误从李邕碑,银川郡太守亦从之作赠官(张孚《臧希晏碑》作德善)。李秀岩,时以光禄卿充翰林待诏。其他俟考。


唐 颜真卿 臧怀恪碑拓片 纵337cm 横189cm 私人藏


唐 颜真卿 臧怀恪碑(部分) 清拓本 私人藏


唐 颜真卿 臧怀恪碑(部分) 清拓本 私人藏


二七、颜氏家庙碑并碑后记

颜真卿撰并正书,李阳冰篆额。


碑目又称《赠太子少保颜惟贞庙碑》《颜少保碑》《赠太子少保薛王友颜惟贞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府君碑铭》。文见《全唐文》卷三四〇。《碑后记》,见《唐文拾遗》卷十九。建中元年十月立在京兆,现存西安碑林。


著录首见《墨池编》卷十八。《金石录目》以其碑阳竣工日(唐建中元年七月朔日)误以为立石年月。《金石萃编》卷一〇一:“碑连额高一丈一尺四寸四分,广五尺三寸。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碑阴同。侧广一尺二寸,各六行,行五十二字。并正书。篆额题‘颜氏家庙之碑’六字,篆书。”颜真卿结衔“光禄大夫行吏部尚书充礼仪使上柱国鲁郡开国公”。


唐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碑阳、碑阴 建中元年(七八〇) 拓片 纵338.1cm 横176cm 私人藏


唐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碑侧原石(局部)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二八、颜氏家庙碑后额

颜真卿撰并正书。


碑目又称《颜家庙碑额斋堂记》《碑阴额上题字》。文见《唐文拾遗》卷十九。建中元年十月,立于京兆。与《颜氏家庙碑后记》并在碑阴。著录首见同《颜氏家庙碑》。《金石萃编》卷一〇一记“正书,十行,行九字”。


故宫博物院藏有宋拓本,校之集本,集本多异,盖出刊刻之误。


碑主颜惟贞(?—七一二),字叔坚,即颜真卿之父,官至薛王友,与贺知章、殷践猷、陆象先、寇泚、源光裕、崔璩友善。陆据撰神道碑颂述之。后因子追赠秘书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是碑不载夫人殷氏,及出追立,又称“家庙”,自非同于平常碑志。殷夫人后夫君二十六年卒,其时归葬合祔于祖茔,必有碑志,惟已无可考知矣。


惟贞七子,见《大宗碑》:“惟贞七子:阙疑……杭州参军;允南……累迁司封郎中、国子司业,金乡勇;乔卿……富平尉;真长,清直举明经;幼舆……左卫率府兵曹……允臧……江陵少尹。”真卿排名第六,而是碑标题称“第七子”。按,《颜允南碑》称允南第二子,《颜幼舆碑》称幼舆第六子,《颜允臧碑》称允臧第八子。幼舆为真卿兄,允臧为真卿弟,真卿排行第七正是。然碑述仅阙疑、允南、乔卿、真长、幼舆、真卿、允臧七子。黄本骥《颜鲁公年谱》以为“公兄之夭者,当在允南以下、幼舆之上”者,盖是。然其早世者真长,亦列名其间。此兄,疑其非出殷氏,且未见功名,故为真卿兄弟所不叙。


《碑后记》记建中元年十月壬子,封子頵,沂水县男;硕,新泰县男;侄顶,承县男;颂,费县男;颀,邹县男,并至二品。按,顶,六兄幼舆子,时为扬州都督府法曹。惟颀,浚仪县尉;颂,清源县尉,不知何兄之子。按,颂、颀,《家庙碑》为颀、颂,《大宗碑》同。《家庙碑》列颖、頔后,顶、愿前。《大宗碑》在颖、頔(岫)后,顗、颉前。颖为二兄元孙子,顶为幼舆子,頔时封任城县男、常熟主簿,行第在颀之前,颀、颂与其必为元孙、幼舆间诸兄之子。颜真卿长子颇,排行二十八,见皎然诗。幼舆四子,颀、颂当在二十二、二十三间。

碑后有李准宋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廿九日重立记,有称“颜真卿之隶书,李阳冰之古篆,二俱奇绝也,好古之士重如珠璧。自唐室离乱,其碑侧于郊野尘土之内,更虑年深为牧童樵□□□(夫之所)毁坏。且夫物不终否能者,即兴有都院孔目官李延袭者,真好古博雅君子也。特上告知府郎中移载入于府城,立于先圣文宣王庙庑,其永示多人,流传千古,乃命南岳梦英大师秉笔书记”云。《苍润轩碑跋》记有梦英“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廿九日重立,李延誉记”篆书,十七字,今不可见。可知是碑初随庙毁而晦,至宋初始显,欧阳修、赵明诚辈所见皆为重立之石。


篆者李阳冰,结衔集贤学士,盖在院中。唐制,书额者即题碑目必带碑主职衔,今简书仅“颜氏家庙之碑”六字,亦为特例。阳冰结衔亦见简略。


文章选自《中国书法》杂志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