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孤云出岫图》:中国传统的自由观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7-27 09:16作者:李益炯、李熊熊来源:收藏快报

图1 明末清初青花瓷片,正面

 

图2 瓷片底及款

  

  ■浙江 李益炯 李熊熊

 

  图1、图2是明末清初福建窑口生产的一幅青花瓷画。画面中可见一位头戴万字巾的文士,手拿一把打开的折扇,悠闲地倚坐在一条栏杆边。他的身后还有洞石假山和一些松树针叶,显示那里是一处园林。天空中有太阳和浮云。这位文士双目微闭,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他思考的问题,其实画面中的题词“云无心以出岫”已经作出了注解。

 

  “云无心以出岫”是东晋名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的句子。据《归去来兮辞》的序言所述,当时陶渊明因为家里穷,吃了上顿没下顿,曾到百余里外的彭泽县去做官赚钱。结果他在任上发现自己天性喜欢自然,不是做官的料,于是八十多天后又辞官回了家。写《归去来兮辞》是为了表达自己辞官回家过乡居生活的愉快。陶渊明在文中形容自己回家的心情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此句将自己无心在官场厮混而回到家乡,比作一朵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之间飘出;又比作如鸟儿飞倦了知道还巢。

 

  陶渊明这种顺其自然天性的生活态度就是道家推崇的隐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隐士们满足自然天性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忍受生活的贫困。陶渊明不怕贫困,能在贫困中找到自由的乐趣,使自己的人生达到一种很高的自由境界,所以才称得上是隐逸名士。

 

  秦末因不满秦始皇“焚书坑儒”而避居商山的“商山四皓”,发出过这样的感叹:“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累,人不如贫。”陶渊明将他们引以为同类,也经常以“贫士”自居。他曾经做过一组《咏贫士》诗,计有七首,抒发自己安贫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怀。其中第一首的第一句,也是用云来比喻自己这样的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大意是:各种族类都有依托,唯有孤云无所依赖。“无依”的“孤云”才能自由地来往,这是对“贫士”独立人格的一种肯定,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豪。

 

  世上大多数人对自由是羡慕的,但是往往又不愿意为了自由远离世俗享乐的诱惑。这是一个常人难以对付的矛盾,但聪明的中国哲人有解决方案。不知从何时起,隐逸思潮中出现了这样一种论点:“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陶渊明式的弃官还乡只能算“隐于野”,而高层次的隐逸是“隐于市”。信奉这种论点的人自由、世俗两不误,自认为比陶渊明还高明。

 

  后来有人又提出了一个更夸张的说法:“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汉武帝的近臣东方朔被尊为“隐于朝”的始祖。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做官,时时处处都有危险,但东方朔心无所系,善于随机应变,竟然终其一生毫发无损。这种既享受到在朝廷为官的荣华富贵,也没有落下臣民可以拥有的自由,被认为是隐士追求自由的最高境界!

 

  “隐于朝”与“隐于市”这样的理论之所以能够成立,其实是隐逸的评判标准在发生变化。隐逸的目的是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那么,怎样才算是自由呢?中国古人解决这个难点的办法,是把人身的自由与心的自由区分开来对待。身虽然仍然混在世俗之中,心却可以自由流动飞出天外。

 

  宋、明心学兴起后,唯心主义甚嚣尘上,成了人们热捧的思想理论,有关隐逸的标准也受到影响。比如明代时,洪应明在其《菜根谭》里编了这样一句语录体名言:“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此语录前半句巧妙地借用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阐说只要内心不受世俗拘束,就可以如孤云一般自由自在。后半句中的“朗镜”指月亮,这里比作人心,大意是:月亮(人心)高悬天空,人间的宁静与喧嚣都与其无关。这也是在揭示人心脱离现实羁绊,就可以不遭连累实现自由的道理。

 

  受陆王心学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文士们更注重的似乎是寻求一种自我内心的平衡和调节,求得内心如流云一般的悠闲雅致。图1就是体现这种自由观的一幅瓷画。图中男子穿锦衣,戴美巾,摇折扇,居园林,显然不是陶渊明式的贫士,而是一位生活条件不错的文士。他在花园里思考“云无心以出岫”,追求的显然不会是离群索居,而是在尽可能保持现有生活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设法去实现心灵上的自由自在。

 

  晚明的中国社会,政治黑暗达到了一个高峰。许多信奉儒家思想的仁人志士,遭到奸臣的排挤打击;普通的文人学子仕途被阻,苦闷不堪。这种局面使得瓷画的题材反倒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有抨击官场黑暗的,有赞扬士大夫清正品格的,有热衷起义造反的,有提倡佛道出世的,也有许多鼓吹去过隐逸生活的。在这众多的思想观念里,“云无心以出岫”的人生观、自由观成了人们思考的出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