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世谓“疯子”的五代书家杨凝式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10-08 15:52来源:妈是个技术活


五代杨凝式行书《韭花帖》引首:乾隆帝行书题“杨少师韭花帖妙迹”

 

  宋代黄庭坚对于杨凝式的赞颂,耳熟能详。但是他的忠告、或者说是劝告,却是没有几人听入耳的。

 

  今天,在书法史上可以印证的是宋人并不热衷于楷书,或者说在他们的认知里楷体更多是一种实用的载体而已,这些功能交给雕版印刷就可以了。因此,苏、黄、米、蔡的楷书稀少,即便有也是带有行书节奏的行楷,可以推断他们站在行书的角度来观察其它书体的,“宋人尚意”于此可见。还有一点需要关注的是,宋代的桌椅已经十分普及定型,再无“掣肘”。我们固执地坚持现有的学习方法与理念,在惯性思维中狂奔,不敢断舍,于是只能概叹杨疯子的笔法精妙,而终无所得。

 

  “疯”、“狂”、“癫”是人类社会的非普遍特征。在中国书法史上,张旭、怀素、米芾、徐渭、八大等都有“疯”、“狂”、“癫”的表现,这种行为的成因与彼时社会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联性。

 

  世谓“疯子”的五代书家杨凝式,其书迹受到了宋代四家一致的推崇与尊重。就书法的面貌看,他是一个虔诚的继承者,也是一个博取的开拓者,且又是后代书法人“欲换凡骨”的启发者。本文从其经历及作品进行解析,以深入了解其作品与人的关系。

 

  “俗书只识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山谷集》卷二十八)。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之一,黄庭坚的这首诗给予杨凝式极高的赞誉,指出了当时书家美学认知上普遍的局限性,振聋发聩地向后代书家推介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一、“疯”之由来

  杨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号虚白,今陕西人。历梁、唐、晋、汉、周五朝,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杨凝式书风初受欧阳询、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等影响,后上溯魏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而得其神髓,并不拘泥于表相形似,而具备精逸多变的风貌。

 


杨凝式 像

 

  杨凝式生逢唐末农民起义,宦官政变,军阀混战,群雄割据。904年,朱温遣人杀害唐昭宗于洛阳,次年又杀昭宗子德王裕等九王。尔后黄袍加身即帝位,国号梁。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割据与混战。为维护新政权,朝廷派出密探监视、铲除眷恋旧朝老臣裴枢、独孤损等30余人。为保全性命,王公大臣纷纷交出旧朝授命的官印以表归顺。曾是唐昭宣帝宰相的杨涉(杨凝式之父)也想随众交出丞相印以求平安。

 

  “自古易姓之际,必有仗节死义之臣忠于本朝,故贼臣惮焉。唐之亡也,其宰相皆奸险趋利,卖国与盗惟以倾覆宗社,士之立于朝者皆小人也,故以玺绶与人而不以为不可,劝进贼庭而不以为羞。惟杨凝式一有言而其父大骇......”(《历代名贤确论》卷九十四)史载杨涉“精神颖悟,富有文藻,大为时辈所推”。

 

  907年,朱温废除哀帝而自立梁朝并命宰相杨涉率领百官献出传国玉玺。杨凝式曾劝阻其父:“大人为宰相,而国家至此,不可谓之无过,而更手持天子印绶以付他人,保富贵,其如千载之后云云何?”凝式劝父之举让杨涉惊悚失措,恐此言若传出要遭满门抄斩之祸。毕竟性命关天,旧朝无可回力,或因担心父子间的对话为仆从传出,自此杨凝式祭出一副疯疯癫癫的样貌。

 

  对此后代有两种评介,一者认为其劝父之举表现了他“一臣不事二主”的高风亮节,尤其在宋人回首五代时的家国忧思,以及他们寄托无限希望的士人情节,在杨凝式身上都可以得到高度认同,黄庭坚曾云:“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山谷集》卷 二十八)可见苏、黄力荐杨凝式为五代独一无二的承继,时人并非完全理解,一方面也印证了苏、黄独到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观。

 

  另一种认为规劝乃父不以社稷与他人,自己却做了梁、唐、晋、汉、周五朝的高官,从礼部员外郎、左仆射、直至太子太保而终老,仕历朝而不倒,实乃口是心非无气节之人。

 

  后代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间接印证出杨凝式内在的矛盾。怀有正义感,又无力摆脱其处境,避而采取“弗与世网,优游卒岁”的应世态度,以“疯”来掩盖其精神的苦闷。将双重的性格在现实中加以弥合,在朝廷如履薄冰,于书写中极尽超脱。宋代蔡启说:“杨凝式仕后唐、晋、汉间,落魄不自检束,自号杨风子,终能以智自完。”而这样的疯癫之态也证明其化解了潜在的政治危险。

 

二、题壁书我

  杨凝式的“疯”,更多体现在逃避现实,以书寄情的挥写中。

 

  每逢出游爱往寺院,问花听鸟,兴致高时即以行草书于墙壁上,片刻挥洒,满壁云烟。“箕踞顾视,似若发狂,引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与神会,书其壁尽。方罢,略无倦怠之色,游客睹之,无不叹赏”(《洛阳缙绅旧闻记》)。一阵风扫残云,满壁精神灿烂,跃于其上。这样的“表演”方式让“杨风子”之书名愈传愈远,洛阳寺院墙壁为之题尽。

 

  宋代书家李建中曾诗赞云:“枯杉倒桧霜天老,松烟麝煤阴雨寒。我亦生来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描写对杨氏书迹的直观感受。黄庭坚至洛阳遍观僧院壁间墨迹,评云:“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吴道子)画为洛中二绝。”又云:“有晋以来,难得脱然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欲深晓杨氏书,当 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这段评价,印证了黄庭坚中年脱离拘于“八法”形态而转向意象的追求受到杨凝式很大启发。

 

  显然是因为题壁书写的行为,使人们理解了杨凝式的“疯癫”并非是世俗的那类人,甚至对这种“疯癫”有了艺术上的欣赏与理解。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杨凝式正是寓书于这种情状下,如痴如癫,或醒或醉,脱离官场的桎梏,表达出真正的自己。其每件作品都是直抒胸臆的独语,绝不重复且各美其美,是解衣磅礴,物我两忘,心手相合的至高境界。

 

三、“疯”中的布局

  杨凝式的书风徘徊于二王与颜真卿之间,其作品存世少,但件件耐人品味。其取法路线明晰,兼有王羲之清润雅丽与颜鲁公痛快淋漓的不同调性,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特例,启发了诸多书史名家。现试就杨凝式的几件作品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得到参照与启发。

 


▲ 罗振玉藏本

 

  目前所知《韭花帖》三个版本:

 

  一是清内府藏本,今存于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 法帖》;

 

  二是裴景福本,刊于《支那墨迹大成》,今藏台湾兰千山馆;

 

  三是罗振玉本,据考证罗振玉本为真迹。原藏清宫,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已佚,收录于《百爵斋藏历代名人法书》。



▲ 清内府藏本 韭花帖 行楷书 麻纸本墨迹 26cm×28cm

 

释文:

  昼寝乍兴 輖饥正甚 忽蒙简翰 猥赐盘飧 当一叶报秋之 初 乃韭花逞味之始 助其肥羜 实谓珍羞 充腹之余 铭肌载切 谨修状陈谢 伏惟鉴察 谨状 七月十一日 状

 

  《韭花帖》是杨凝式在初秋午休起来,得友人赠送韭菜花,为答谢友人馈赠美味而写下的手札。凡7行,63字。通篇流露出轻松的生活状态,闲适心境溢于言表。

 

  从中可见王羲之兰亭之笔意,如“当”“一”、“之”、“初”、“陈”、“察”,与智永《千字文》中如“昼”、“饥”、“正”、“蒙”、“简”、“盘”、“秋”、“初 ”、“始”、“谓”、“铭”、“载”、“切”、“谨”、“惟”等亦有合拍,笔法源自兰亭内擫之势,用笔稳实,改兰亭一拓露锋为筑锋切入,腾挪重心、不动声色,字间留白多变,空阔而疏秀。

 


▲《兰亭序》(上)与《韭花帖》(下)比较

 


▲ 智永《千字文》(上)与《韭花帖》(下)比较

 

  但如 “忽”、“盘”、“味”、“修”、“鉴”等字,较之王羲之的行书,强化了粗细、收放、匀豁、枯润等对比关系,而“实”、“谢”结体多变打破常规,精到而丰富。

 


▲ 杨凝式《韭花帖》范字:忽、盘、味、修、鉴

 

  特色之处正在于章法,字距拉开,裹束有致,形成了中轴行气将断未断,矩步从容的气机, 令人神清意爽,意犹未尽。

 

  这种独特的疏落式章法打破了字字紧密相连的传统行意识,开行书章法之先。董其昌《容台集》评云:“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杨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 董氏章法多从此出。

 

  习者应需注意的是,杨凝式在传继经典作品时并非一味的全抄古贤,而是从主观审美上对笔法有独到理解。如他面对风行的兰亭体系,并未直接从冯承素摹本及继承大王一拓直下用笔的智永取法,而是对零部件进行新的改造组合,变“徒青翠而奚托”为“文质彬彬”的独立风骨。

 


▲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右览前晋留书记左郎中家旧传卢浩然隐君嵩山十志。卢本名鸿,高士也。能八分书,善制山水树石。隐于嵩山,唐开元初征为谏议大夫,不受。此画可珍重也。丁未岁前七月十八日,老少传弘农人题。

 

  《宣和书谱》称:“凝式善作字,尤工颠草,笔迹独为雄强,与颜真卿行书相上下,自是当时翰墨中豪杰。”

 

  卢鸿(又作鸿一)字浩然,一作灏然,生卒年月不详,唐幽州人,玄宗时隐士。精通书法,善山水树石,造意清气袭人,得平远之趣。《草堂十志图》描绘其隐居生活,原作久已失传,今传为北宋李公麟《草堂十志图》临本。

 

  杨凝式此跋,鉴定家多定为真迹。书体风貌承颜鲁公之气脉,沉稳旷达,收放有致。

 

  字间匀豁相对,自然生动如“书”、“传”、“岁”字内留白与字外空间混然通透,转折处敛锋慢过,构形雄伟,如 “卢”、“开”、“嵩”等。

 


▲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范字:书、传、岁、卢、开、嵩、 重、制、徵

 

  行间左右位置,大小侵让有矩,纵向通透,疏能走马,横向紧凑,密不过风。单字纵向分散占据空间,是杨凝式惯用手法,如“重”字在不太强化的分散中,斜拉、右倾、左移形成余味无穷的体势。再如“制”字夸张地以一当二,横向者如“征”的分散。亦有多字缩小配合在比例上形成反差。

 

  整体气息与《祭侄稿》稍异,并无涂抹,拉紧行距,弱化了中锋缠绕的字组关系,呈从容淡逸之状,改颜鲁公激愤怒张而蕴藉为丰神高古。如:元、山、 开、岁、传、于、人、善、夫。

 


▲ 《祭侄文稿》(上)与《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比较

 

  苏轼评曰:“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 夏热帖 纸本 23.8cm×33cm

 

释文:

  凝式启:夏热体履佳宜,长□酥蜜水,即欲致法席。若□□□乳之供,酥似不如也,(下数字残损)病(下二行 残损)。

 

  《夏热帖》为杨书中单字最大者,行草相杂,散锋断接,大力盘回而具搏象之势,自第三行起中轴向右下摇坠。粗头乱服,间有典型草书形构,行、草书比例和变化幅度少于《神仙起居法》,联缀成组的斜向线颇类柳公权《蒙诏帖》,但字形散淡开放,颇有大草局势,仔细看来,却仍属行书,只是空间留白变化更大,在提按及摆动中充分体现作者夸张的处理方式。不拘成法,自得新意。此帖锋势八面摇曳中,加大空间感的同时充分用出锋芒,在奇形异态中展示一派天性真情。

 


▲ 《夏热帖》中轴线变化

 

  清刘熙载《书概》云:“景度书机括本出于颜,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若与平原《刘中使帖》合契”(项元汴跋语)。皆评价到位。

 


▲ 神仙起居法 草书 纸本 27cm×21.2cm

 

释文:

  神仙起居法。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心腹通快 时,两手肠下踞。踞之彻膀腰,背拳摩肾部。才觉力倦来, 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厌频,昼夜无穷数。岁久积功成,渐入 神仙路。干佑元年冬残腊暮,华阳焦上人尊师处传,杨凝式 (下一草押)

 

  《神仙起居法》是杨凝式76岁时的作品,近半为草书,其余皆用狂草笔意书行书之形,虚实收放,跌宕摇曳,轻松自若,一气呵成,用墨浓淡相间,结势攲侧飞动,重心左右摆动。通篇充满律动通畅之势。

 

  在书风上颇类鲁公《祭侄稿》,但少师灵动多变,凸现出更多的率意。米芾曾赞:“横雨斜风,落纸云烟,淋漓快目。”

 


▲ “摩”、“焦上人尊师处传”、“冬残”

 

  试观“摩”纵写,单字分散为两字甚至三个字的空间,“焦上人尊师处传”多字相缠,气脉不断,且用笔中侧互用,点画衂挫,断连有度。

 

  看“冬残”字组,由于急速书写“冬”的收笔与戋直接相连,最后笔势扬逸于左边落定,虽说出于意外,但亦甚得意趣。由于绞锋的大量介入,使线质丰富而时生奇致。

 


▲ 杨凝式与黄庭坚“行”字比较

 

  两个“行”字一顺一逆,尤其是第二个如驰骋之际一阵清风扑面而来,与黄庭坚的草书帖中大量出现的行,有同功之妙。

 

  通过笔者多年创作经验的分析,这篇作品应是匆匆不暇急就而成,是对华阳焦上人所传心法的一个即时记录。据相关资料记载,从五代起纸帛已平放于桌面书写,但悬空式的书写方式依然存在。杨凝式并非拘于礼法之人,前有题壁之好,因此执纸于手中速记养生口诀之应急是完全可能的,假定此口诀须毕恭毕敬书就,或许其应该如同《韭花帖》之闲适之态。而执纸于手中,书写行草,附着纸面并不平稳,从而出现字间点画相搏,线条变化较大,中轴不断摆动的势态。这样的书写体验,在杨凝式的作品中大量存在。

 

  透过章法、字法和笔法来看杨凝式的书风,他的情绪变化表露无遗。杨凝式的敏感正体现出他情感波动的幅度之大。假如我们将其几部作品分付于几个并不存在的作者,从风格的研判上我们也不会觉得不妥。当然,任何一个书家风格的形成都非一日之功,杨凝式呈现出的作品风格是多样的。

 

  由此我们可以思考,历代书家的高明之处,正是以技法为依托,在情感的冷静与热烈时的区间里直抒胸臆,率真而从容。人仍是那个人,技法还是那个技法,由于感性驱动而生发出新面目,表达出足以揭示作者的生命律动感。

 

  这“疯”岂是真“疯”?而恰恰是书法的艺术本义,理所当然应该为当代书法创作所重视。杨凝式的书法作品存世不多,他高妙的取法能力在每张作品上都有呈现,从而形成了特有的多重风格且彼此面目各具。这与受展厅效应影响至深的当代书家,其创作思路有本质上的差异。

 

四、“疯”之启示

  苏东坡、黄山谷当年看到的精彩美妙的书壁作品,早已一笔无存。杨凝式官历五代,并享82岁高寿,是书史上的长寿翁。

 

  他经历目睹了五朝之乱,于社会人生有深层的切肤领悟。这与魏晋时期的社会状态有着惊人的近似,在这样不安的恐惧及自保的状态下,他只能选择一种逃避的方式,身在朝廷心在田园,回归到自我心灵与天人之间的一种对语,这种呼应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书写。

 

  其手札中的生活纪录,有与僧人相送的酥蜜水、友人馈赠的韭菜花、行起坐卧的养生秘笈等。无论是跋记的文思感言,亦或与友人畅叙生活幽情的感悟,具象于生活之中,意象于想象之外,终归于生活的精致体悟与笔墨心迹的逸笔草草。这一切都归于一种美学的设计理念在牵引着。

 


▲ 杨凝式《新步虚词》刻本局部

 

  一部浩瀚的书法史,善书者几乎都留下了独特的美学观念。关乎八法之美、飞白之美、空间之美,各抒己见,和而不同。从艺术规律来看,技法上的理性之法来自传统中程式化美感的提取,可称为纵通,这种纵通并非僵化无我,而是根据“本我”体验达到“自我”的思辨过程。

 

  中国书法史上自张旭、怀素的“狂”“癫”之后,杨凝式、米芾、扬州八怪等以“疯”“痴”“怪”的特异性情,留下了精品力作。正印证了在纵通的基础上,情感作为驱动的实质。

 

  “功夫在诗外”“功夫在字外”“喜怒哀乐、一寓于书”“书者、抒也”,如庄周梦蝶不知蝶梦我,亦或我梦蝶,这种状态或许才能够真实地表现内心那种恍恍惚惚的情绪,情感上“忘我”与“超我”而得洒脱,在提笔直书的一刹那间,思想巳不为森严的礼教束缚,不为理性僵化的技法所拘促。这种穿梭回避的自由,使之忘“我”思、忘“我”在、故有“我” 生。

 


▲ 杨凝式《云驶月晕帖》刻本(疑伪)

 

  当代的书法学界拘于形貌、囿于用笔、惑于篇章,而情怀不得抒发,终不能让书写成为一种自然之乐事。杨凝式走出户外书题的行为,是一气呵成的,它不同于书斋中书写,可以反复斟酌多次修改,因而这种题壁是一种自然新颖的书法实践,当这种书法实践为众人围观,鉴赏者的审美品格与心理期待都对其创作形成一种隐性参与,改变了书法欣赏方式及大众对书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