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淘旧书者的四种痴迷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10-13 15:42作者:陈佳来源:善本古籍

 

  博尔赫斯说,“我总是想象天堂将如同图书馆一般。”在文人眼中,幸福安谧的境界可能真的只有在书海中出现。与张元济、郑振铎在抗战时期出于抢救保护中华文献藏书不同,当代文化人出于研究往往会涸泽而渔地打捞种种相关资料,而在这四处搜寻的过程中,单纯对书的执著往往会超出对内容的渴求,表现出形形种种的痴迷之态。

 

淘为所专者仅为内容用

  这一类型的淘书者在文化人中占有相当比例。他们淘书、藏书往往有明确方向,不论品相不论版本,仅要内容可用便收入囊中,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周振鹤便是其中之典型。

 

  周振鹤藏书有两条“三不”原则,一是图书馆不收、目录学不讲、藏书家不重。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批古旧书长期得不到重视,但却对某种学术研究具有特殊价值,如科举时代的“教科书”以及老双语辞典、老工具书等。很多人以为随着语言的变化,老双语辞典已没有使用价值,但它却是反映中外语言接触史的重要资料。“凭借搜集到的老双语词典,我完成了中外语言接触史的相关专著。”周振鹤说。另一条“三不”是不求全帙,不论品相,不论版本。有的书并不完整或没有特殊版本的意义,但只要遇到所需的应立即买下,毕竟藏书还是以所藏内容为首要。

 

  沪上另一位此派学者是专攻近现代文学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在世界各地讲学,陈先生每到一处,都必先找朋友带其去当地的旧书店逛上一圈。因其学术方向,陈先生所藏大多为近现代作家的作品,对他而言,在淘书中更有种不断发现研究对象散落佚文的乐趣。他介绍说,他的藏书主要集中在鲁迅、郁达夫、张爱玲等研究对象的各个版本的著作,张爱玲、鲁迅等人版本流变方面的研究,他已靠淘书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陈先生另一类藏书对象是与他有过交往的文坛前辈的著作,这些前辈很多已经离世,在旧书市上看到他们的著作如同见到故人,出于一种情感的需要收藏他们的著作。陈子善向记者讲述了一则他的淘书故事,北京有个京派散文家南星,他与上海的王辛迪是好友,都曾在北京的甘雨胡同6号居住,当时常有北京散文家、诗人聚集于此谈天说地,文学气氛浓厚。1947年南星曾出版过一本《甘雨胡同6号》记录当时的氛围,该书印数很少。2003年,陈子善竟然在香港逛旧书市时发现了这本书,而且是南星赠给王辛迪的签名本。他立即买下一本想回上海后找辛迪先生签名,没想到王辛迪竟于那时去世了。“每一本旧书都有一个旧时的故事,挖掘每本书后的情感,也是我的淘书之乐。”

 

淘为所写者专为写书话

  这类书痴往往由第一类转化而来,最初由搜集资料之需一头扎进故纸堆,时间久了便不知不觉迷恋上了那种剖析版本、寻觅一本书漂流路径的感觉,最终在藏书的同时,成为专写书的故事即“书话”这一特殊题材的作家。

 

  由淘书而迷恋上讲述书话故事的,最著名的是现代文学研究家、藏书家唐弢他在《晦庵书话》中专给书话定义为“我写的书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作为题跋式的散文”。它“需要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此派淘书人还有黄裳、姜德明等人。

 

  江苏作家薛冰介绍说,自己早年专事以南京为背景的写作,为此开始在旧书摊上搜集南京地区的各种史料,又因南京与明朝的关系甚密,开始搜集明朝历史资料,以及明清两代、民国时期没有重印的学术著作,乃至成为旧版收藏家,其收藏范围逐渐拓宽。在搜寻的过程中,遇到版本方面的问题,便求教于古旧书业的行家,久而久之,对书籍本身产生兴趣,逐渐专事版本研究与书话写作。曾主编《版本文化丛书》,并亲写“插图本”一章,其书话著作《旧书笔谭》使其跃升为知名书话作家。

 

淘为所藏者痴迷于载体

  我国历代拥有私家藏书楼的楼主均为此类代表,他们对书的癖好,显然已超越书所承载的内容的范畴,专为书籍这一载体而痴迷。他们往往同时是版本学专家,对种种关于书的学问了然于胸。

 

  商界成功人士兼大收藏家韦力也许是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他曾与国家图书馆竞买古书,并获得成功。据悉,他每年花在买书上的钱至少300万元,为安放藏书,花费巨款于郊区盖起了藏书楼。自1980年代起,韦力至今藏得经史子集善本、孤本、珍本达5000册,其中唐、五代、宋、辽、金、元之本亦有所藏。

 

  据藏书界人士透露,韦力并非发家致富之后附庸风雅之人,而是藏书习惯从青年时养成,后因无经济实力购书而投身商界,最终成功后继续起最初的藏书之好。韦力并非锦衣夜行,而是将珍籍考据研究后,撰文公开发表。为普及线装古籍鉴赏知识推出《古书收藏》一书,又视搜寻古时藏书楼为己任,推出了《书楼寻踪》一书。

 

淘为所乐者迷恋于形态

  淘为所乐者往往为书的形态而迷恋,尤其是在当今网络时代,怀旧情结令一批读书人对纸式形态的书籍心生特殊感情。他们的淘书不在使用、不在研究,甚至不为收藏,只愿以触觉、视觉、嗅觉、听觉,欣赏书籍之美。

 

  浸淫书业20余年的台湾书业编辑钟芳玲,对书的喜欢已从内容发展到实体,一本《书天堂》将她置于知名淘书人的位置。她的淘书具有明显的女性特征,感性胜于理性,奇特的开本、优美的版式,甚至独特的书香都能成为吸引她的理由。她曾在拜访高档古董书店时翻看摩洛哥皮装订、羊皮纸印刷的珍本古书后,专程前往美国南加州亨廷顿图书馆,只为了“瞻仰”世上仅存四十多本的古登堡《圣经》。西方的古书店、古书展、古书拍卖会甚至手工印刷厂都能成为她拜访书籍的胜地。

文章分类: 随笔杂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