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书画新闻展讯拍卖征集公布艺术学库一点一评艺术视野大师人物艺术大家名人会馆艺术博览轶闻雅事国际艺术本斋动态活动内容其它内容随笔杂谈最新作品推荐作品国画藏品书法藏品书画藏品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鸟国画扇面国画其它国画作品书法长卷书法大字书法小字书法篆书书法甲骨扇叶书法书法册页书法作品风景油画人物油画静物油画抽象油画油画作品李政霖姜世禄王步生黎荣基张运谦墨龙薛夫彬陈少梅雷时康姜祚正刘文西爱新觉罗·溥杰吕如雄马万里阮可龙韦纯束游国权韩天衡费新我张美中张荣庆张书范张原钟锦荣周榕林朱寿友张有清张福起张学良李可染启功周邦良陈巨锁黄云丁知度刘大为王治国卢定山傅家宝黄子安张广俊张海欧阳中石马慧先林景椿何本欢陈文生周胜彬曾湘民范曾李鹏西视图模式作家作品目录笔搁笔筒笔洗镇纸章石印泥文房套件文房十宝木质折扇玉竹折扇斑竹折扇棕竹折扇罗汉竹/紫竹折扇奇石玉器瓷器摆件其它物件公司简介李一清李耀添陆克春艺春职员介绍域名释义网络布局运营模式售前售后支付方式退换政策投诉建议版权声明常见问题联系我们留言反馈艺术家加盟作品代理招聘经纪人招贤纳士注册协议会员介绍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天地
艺术动态

革命美术版画家李桦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3-20 11:07作者:高晴来源:收藏快报

图1李桦版画《裸妇》(1934年),中国美术馆藏

  

图2李桦版画《细雨》(1934年),中国美术馆藏

  

图3李桦版画《前进曲》(1936年),中国美术馆藏

  

图4李桦版画《怒吼吧!中国》(1935年),中国美术馆藏

  

图5李桦版画《饥饿》(1937年),中国美术馆藏

  

  ■北京 高晴

  

  1934年,鲁迅在给作家金肇野的信中写道:“擅长木刻的,广东较多,我认为最好的是李桦和罗清桢。”同日夜里,鲁迅直接给李桦写信:“先生的木刻成绩,我以为极好,最好的要推《春郊小景》,足够与日本现代有名的木刻家争先;《即景》是用德国风的试验,也有佳作,如《蝗灾》《失业者》《手工业者》……”由此可见,李桦在新兴木刻时代的重要位置。

  

  李桦,别名俊英,1907年出生在广东番禺,1927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0年赴日本东京川端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创作。“九一八事变”之后,极具爱国情怀的李桦愤然回国,开启人生另一段奋斗历程。李桦走上版画创作的艺术道路很是偶然,1933年其妻子梁益坚因产褥热病逝,悲痛欲绝的他开始尝试以新兴的版画形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伤。李桦自述:“我只好往朋友处借来了两把刀,花一角钱买一片木,来找自己的出路——悲哀的逋逃薮——版画。”一年多后,他创作了几十块木刻原版,如1934年《裸妇》(图1)能够明显看到马蒂斯风格。在早期的版画作品中,李桦将西洋学习的新潮美术融入木刻中,他在看到德国的梅斐尓特、珂罗惠支和比利时的麦绥莱勒等人的表现主义画集后,被那种豪放有力的刀法和强烈的黑白对比画面所吸引,所以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德国表现主义风格。

  

  1934年,以李桦为主的一群自觉的、有良知的热血青年创办了广州“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在此后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们编印了18期《现代版画》和《木刻界》期刊。通过朋友介绍,李桦主动给鲁迅写信并寄去《现代版画》和木刻作品,并得到鲁迅认真而诚恳的回复。从此,李桦和他的现代版画会在鲁迅的指导下迅速壮大。1936年现代版画会负责组织筹办了“第二回全国木刻联合流动展览”,先后在广州、上海、太原、汉口、南宁、桂林等地展出,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引起较大轰动。至此,广州新兴木刻运动发展至高潮。

  

  在李桦的主导下,现代版画会极为注重国际合作。现代版画会与日本的版画创作团体——“白与黑”社互相在各自刊物发表作品。李桦有言:“使我们得亲‘浮世绘’之风,而我国也保有汉魏六朝之石刻、明清两代之木版画,深望国内同志能加以爱护、发扬,使我国现代木刻能与日本的异途发展。”此外,在日本留学期间,李桦接触了西洋画、日本近现代版画,所以其早期版画除了汲取德国表现主义外,另一种取向便是日本版画。《细雨》(图2)即是收录于《春郊小景》集的经典作品:远处山群呈现出日本水印木刻的特点,淡雅别致;前景突出的树干、不对称的构图都折射出日本版画的特点;远处淡绿色的山川,画面上方或粗或细的线条以及前面尚未发芽的树条,表现出淅沥沥的春雨滋养万物的初春时节。在鲁迅看来,学习日本又能与日本木刻争先,对于这部作品集来说,已然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李桦在《现代版画》第一期卷首语中提到:“木刻本质上保有一种心理组织的积极性,用它特有的强烈的明暗对照,可以表现出比任何艺术更深刻的感情。”上个世纪30年代初,由于国民党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导致全社会的抗日情绪无处发泄。身在广州的版画会成员们深入体验民众生活,通过一系列作品将当时社会中的彷徨、不满和抗日热情喷薄地表现出来。如李桦的《前进曲》(图3):“我们头上架着帝国主义的刀枪,手足给汉奸们绊住了!刽子手!甘心亡国。屈膝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前进!前进!!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罢!”配上画面群体人民的呐喊,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抗议以及呼吁人民共同抗敌的愿望。这个时期,还有赖少其的《饿》、刘仑的《前面有咱们的障碍物》等,这些作品在形式上都在模仿西方版画风格。版画家利用许多细密线条的刻画,强调人物或景物的明暗透视关系,连人物的面部都留有洋画的气息。针对这一现象,鲁迅要求李桦向传统木刻吸取经验,他明确教示:“我以为明木刻大有发扬,但大抵趋于超世间的,否则即有纤巧之憾。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唐人线面,流动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另辟一境界也。”

  

  此后,李桦和现代版画会的兴趣又转移到了中国古代木刻上,他们开始参考《十竹斋书画谱》《介子园画传》等传统刻版插画。李桦描述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我有意识地运用刻字铺的传统单刃刻刀,刻成阳刻线条的画面,目的是学习明清木刻,这是很明显的。”1935年,在学习过德国绘画表现主义、日本版画沉稳安定特征以及中国古典艺术民族化风格后,李桦创作出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怒吼吧!中国》(图4)。广州美院教授蔡涛评论这幅作品:“既有布德尔的浑厚拙重、汉画像的古朴简约和德国表现主义的激越癫狂,还带有日本版画家谷中安规的‘东方神秘性’。”画面上一个被绳索捆绑住的人,身体压抑,表情夸张,聚集强大的力量,通过自己的怒吼想要挣脱束缚。此作品除了刻印风格的融合,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民族危机时刻,将中华人民集体抗争、不甘心于受外来欺辱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这幅画最终成为民族觉醒的文化象征。

  

  1937年,随着日军不断侵犯,“国统区”的版画家在动荡、险恶的环境中生活。在与民众更深入的接触中,艺术家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与百姓的痛苦。在广州沦陷前李桦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版画,记录下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饥饿》(图5)展现了一群难民排队等待政府施舍饭菜的情景,瘦骨嶙峋的父亲抱着因饥饿哭闹不止的孩子,他为了一口充饥的粮食,那绝望的眼神,那佝偻的身躯,使观者不由地产生同情。此幅作品,不论是构图还是人物肖像的刻画都更加接近东方审美的标准,用刻刀印出的难民,无论是脸上的褶皱还是身体的枯瘦,都更加令人心痛。这种技法展现出了木刻艺术在表达画家内心激愤上独特的表现方式。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桦到上海主持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等职。他毕生致力于版画艺术的教育与传承,对中国当代版画艺术的创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